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2:4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6 15:21
钓鱼用什么做饵,自古传下来的有钓鲫鱼用蚯蚓、蝇蛆和米饭粒,钓鲤鱼用面团、玉米、煮熟的红薯块,也有用蚕蛹的。这些来源于自然界,通过采集、挖掘得来,再经蒸煮泡拣等简单加工就能挂钩的饵称为自然饵。取以上物质做饵不仅是因为它分布广,唾手可得,采取方便,还因为它装钩简单。例如把蚯蚓掐成小段或整条穿到钩上,利用其腥膻体味和蠕动能刺激鱼争抢;将面团搓成圆球后再套住钩尖,会因其色白而吸引鱼的眼球。自然饵都有不易被水溶解的特点,所以鱼咬钩比较实,有时还会将钩吞得很深,造成摘钩困难。为了在鱼还没有完全将钩吞入时就把它钓上来,钓鱼人装饵时都会注意掩盖钩尖。
然而鱼种不同,有的鱼会围着钓饵转悠,轻易不下口,就是咬钩也是吞吐反复:有的鱼张口前先用吻试探几次,确定没有危险了才来一口;有的鱼先在钩弯处咬一口,然后放弃了。除了出于本能和伤了嘴的鱼摄食小心外,鱼类的这些反应其实有很多是由饵的挂钩方式引起的。
以蚯蚓为例,掐段和整条挂钩就有明显差别。将较长的蚯蚓按钩条长度掐成段,如果钩尖从断口穿入,鱼会因为切口渗出的腥膻体液而首先从这里下口;若倒过来从蚯尾穿入,则切口会因蠕动而露出钩尖。两者都有不利于咬钩的一面,但钓小鱼又不能不这样。整条穿钩时钩条的整体被蚯蚓掩藏,并在钩尖处留有一段蠕动的蚓体,鱼咬钩都从蠕动部位下口。但若留在钩尖外的蚓体过长,鱼又比较小的话又容易把蠕动段咬掉。所以怎么装钩是由鱼种和鱼的大小来确定的,用蚯蚓应该是整条,钩尖从离蚓首l~2厘米的体侧穿入,长短以超过钩条长度2~3厘米为合适。这样除了钩条整体被蚯蚓掩藏外,还在钩尖和钩柄后部留下了两段蠕动的活体,形成“活饵”。
另外,包括蛆、蚕蛹、蜂蛹、苍蝇、地蚕、蝼蛄、蚱蜢、虾、蚌肉、螺蛳肉等“虫饵”挂钩时,除了见饵就吞的凶猛鱼类外都要注意掩藏钩尖。有些鱼会经常改变泳层,’如草鱼、鳊鱼贴底咬钩时食蚯蚓,上浮后则吃菜叶、青草,这就无须掩盖钩尖了,所以挂饵方式要随鱼情而变,因水情而异。
区别于动物性钓饵,米饭粒、麦子、玉米、花生仁、黄豆、面团、马铃薯、红薯、豆腐干、年糕、菜叶、南瓜蔓、嫩芦苇芯等植物性钓饵,有的要经过蒸煮浸泡,有的要切割成段或小块才能挂钩。这就需要饵形与钩形的配合了,如伊势尼适合挂麦子、玉米等颗粒状钓饵;于又适合挂马铃薯、红薯、豆腐干、年糕等呈块状的饵;丸世适合挂菜叶、瓜蔓等。自然饵种类多,差异大,要把饵顺利送入鱼嘴就不能不讲究挂饵技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6 16:39
钓鱼历来都是就地取材,简单加工,可是自“台钓”之后鱼饵商品化了,不管钓什么鱼都是用袋装的粉状饵。这种由工厂生产,配合着钓组运动特征,既能诱鱼又能钓鱼的鱼饵不仅改变了用饵观念,也将挂饵方法统一了。
商品饵的成分虽不外乎米豆麦黍薯,但粉碎后按不同配比混合并加入特殊的添加成分就形成了个性。例如以马铃薯粉为主,混合了麦麸、变性淀粉、小麦蛋白、红薯粉而具有香甜特征的饵适合钓鲫鱼。可是同样是这些物质,调整一下配比再加上呈颗粒状的烤麸粒、蛋黄素、香酸料就能扩大到钓鲤鱼和钓草鱼了。然而养殖环境不同,北方的鱼多喂粮食饲料,南方则比较杂。以鲤鱼为例,淮河以北多喂玉米,长江及其以南喂菜籽饼和利用天然饲料如蚌、螺蛳等,所以同是鲤鱼饵,北方用本味纯香的,而且揉的比较硬;南方则用腥或腥香型,软软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6 18:14
成粉状的商品饵其实还只是原料,它需要对水、揉搓成面团状后才能装到钩上。与过去用面团,都是将面粉对水后反复揉搓,到软硬黏合适了再取小团搓成球或卵形装钩不同,商品饵是用搓的方法将钩整体包严包实了。其过程是按包装袋标明的对水比例先将水倒入盆内,然后倒入鱼饵,用手将饵搅拌使之完全湿水后静置3~5分钟,接着再揉搓至松软适中,并有一定黏性。之后三指撮饵并转动手指,使饵成圆条状,再按钩的大小用大拇指掐去一部分,然后让钩贴着食指与中指之间的饵并用大拇指轻轻压一下,随后转动三指就把钩整体包裹住了,是为搓饵。用面团装钩,饵沉底后可以保持10分钟不化,商品饵的松和粘是由对水量和揉搓时间的长短决定的,但要发挥它诱钓两方面的作用就不能太黏,要让它有一个慢慢溶散的过程,时间控制在1分半钟左右。这也是“台钓”提竿频繁而中鱼不多的原因,饵化了,浮标升起来了,当然要重新装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