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只是问题本身,不是这个人”,外化对话技术:把问题客体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9 19:3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8 15:55
前几天心理群里,朋友们讨论叙事疗法的“外化对话”概念,也就是这个术语到底在说啥。
我在看怀特写的这本《叙事疗法实践地图》,看得晕乎乎,也没有把这个关键词语变成自己的东西。
于是,就有了下面大家的自由发挥和讨论。
“王明鹏:我记得*心理学和穆老师分享的怀特叙事疗法,都有专门的厌食症心理疗法介绍。
苗尔平:@王明鹏 叙事疗法的定义?昨天还请教过穆老师。
王明鹏:@苗尔平 我是第一次接触,刚看很早买的一本书,完全没有定义框架体系。
王明鹏:外话对话给症状命名,感觉疗法大差不差,都是认知范畴。
苗尔平:外话对话是什么?解构建构?
王明鹏:@苗尔平 我就记得这个名词术语了,属于建构解构类型,感觉怀特写东西太啰嗦,复杂,难懂,晦涩——其实大道至简,是我看不懂。
穆占叶:外化对话,我的理解是,把想的包括一些没想到的观点,通过治疗师的提问,一层层引导出来,形成对话。还不太懂叙事疗法,只是“我以为”哈。
糖小暖:@穆占叶 感觉可以跟沙游的潜意识意识化类比,这个是把思维(想法)言语化~我们进化到意识层面更相信更依赖语言的描述了。
穆占叶:@糖小暖 把思维言语化,我理解得好像也这么个意思
王明鹏:情绪意识化。情绪语言化。
糖小暖:潜意识意识化——意识(思维)言语化。
王明鹏:言语行动化。
糖小暖:@王明鹏 dei~包括情绪在内的所有心理过程。
糖小暖:@王明鹏 那就再加上认知行为疗法,借助沙游进行叙事,改变意识层面,再通过认知行为实现行为层面的改变~
王明鹏:外话对话就是支持鼓励启发引导另一个说法。”
今天特地查书,发现对于外化对话技术的理解,也就是基本概念都是在自说自话,起码没有抓住本质!
尤其是我,不懂装懂,还大言不惭评价人家叙事治疗创始人写作风格,要知道人家是英文写作,我看的是翻译,还有人家专业铺垫不是一般的厚实。
当然,还想起“如何看懂一本书”忠告的,不要在没看懂之前随意评价一本书。
翻阅原书表达,非常清晰,是自己没有实践体验,糊涂而已。怀特在“实践地图”此书中写道:
“在这种(自我)客体化过程中,人们在生活中经历的许多问题就被认为代表了他们自我认同的“事实”。比如,专业治疗的情形下,一些咨询师提到某人时,常会说他“失调”或”功能不良”,而且在大众文化中,人们自然认为自己或他人本质上是“*的”或“不胜任的”现象也很常见。
而在外化对话中, 问题就是问题本身一不是人—可以看作是客体化某人自我认同的对治实践。外化对话把问题本身当作客体,与文化实践把人当作客体形成鲜明对比。
当问题成为一个与人区分开来的实体,当人们不再*于他们自我认同的“事实”,或是生活中负面的“必然”时,采取行动面对困境的新选择就出现了。”
举个例子吧。
前几天,爱人要我去超市买只鸡并要剁小块,结果我买了整个鸡拿回来了。回家后,被指出问题,开始我还狡辩没让剁开,随即明白想成把后来买的排骨剁好,还特意要人家剁小块,用爱人的话说,“你买排骨不说人家也得给你剁好”。
我痛快认错后,爱人就说剁鸡这个活儿不好干,要我干这活儿,最后不忘表扬一句,“能记得把整只鸡买回来也不错了哈”。再到后来,没等我动手,人家就想办法分割好整只鸡。
这里可以解读一下,在我看来,当然不会把自己办事不力和自己品行划等号,可是爱人要是就此认为我不把她的话放心上,上纲上线,把问题和个人*一起,是否会争论一番呢!
把人的问题或者犯错区别开这个人,是外化对话技术目的所在。至于我们常担心犯错不批评不利于改进,这才是大错特错,因为人本主义告诉我们人人是积极向上求善的,事实上,我在反思自己此事的自以为是,并学习爱人的处理方式。
还是让我们来看怀特所说的,更加深刻:
“把人的自我认同和问题区分开来并不是让人对问题不负责任。它使人更能承担责任。如果一个人就是问题本身,他能做的就非常少,因为每一个行为都意味着自我破坏。但是,如果一个人和问题的关系划分得很清,就像在外化对话中那样,改变这种关系的一系列可能就出现了。”
外化对话是相对于把问题内化为个人品行,混淆为人和问题是一体, “外话对话能让人们体验到自己不是问题,问题只是问题本身,不是这个人。”
记住:人永远是大的,问题永远是小的。如此,我们才有力量,克服困难,处理问题,强大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