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过年的习俗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5 23:44
我来回答
共15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06 04:05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总结:
1、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倒贴福字。
2、春节来临之前会在门上贴春联。
3、春节是个团圆的日子,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4、家中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取平安的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1:13
1、藏族特色:在除夕前一天,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脏水污物往西边倒掉,让那些脏东西跟着太阳落山而除掉,以示辞旧迎新,盼望人丁兴旺,万物生长。
2、布依族特色: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3、满族特色: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4、土家族特色: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
5、傣族特色: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对你的祝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少数民族春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2:31
1、满族
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裏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2、朝鲜族
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3、苗族
苗族人民过年,主要活动有斗牛、打年鼓。斗牛时,往往有一、二千人(有时多达五六千人)前来观看。斗牛结束后,还要举行“打年鼓”活动,他们把事先向各户凑集来的糯米酒抬到场地*,众人一面喝酒,一面踩着鼓点或和着芦笙的旋律翩翩起舞,一面击鼓传花,每当鼓声一停,花在谁手里,谁就要唱歌。
4、布依族
布依族人除夕或初一必须吃一碗血米粥,这名字听起来有些恐怖,其实是将鸡肉切成碎块,与血糯米一起煮成的稀饭。
传说这种风俗源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在贵州的部分布依族为躲避官兵,烹制血米粥让全村男女老少共进最后一顿团圆饭,此后各奔东西,再见面时,能讲出吃鸡肉稀饭来历的人才能相互认本家。
5、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同胞在春节时有一种特殊的过节方式,正月十六的早上,大家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但是,儿子或儿媳不得与父亲互抹,哥哥与弟媳也不准互抹,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满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依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鄂伦春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4:06
蒙族人那肯定要过春节的,因为这是全国性的年俗,我个人了解,在中国咱们过春节,而在蒙族人那就叫白节,为什么,因为白节是蒙族人的最爱,他们可以跑马,烤全羊,喝茶奶等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过好自己的白节,也就相当于我们的春节
在蒙族人的生活中白节是蒙族人的重要节日,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过自己节日,有着蒙族人的习俗,所以蒙族人一定过年
蒙古族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青海、河北等地,人口大约在2400万人左右,从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以来,蒙族文化就和汉文化交织融合在一起,因此蒙族人也采有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等汉族人的习俗,也有蒙古族持有的形式,比如沐浴、祭火、献哈达、赛马会等。
到了除夕夜,再祭祖。长者带领全家进行,摆上供品,上香,磕头。这一夜灯火通朋,富者还请来艺人说唱,而青年男女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大家守岁到天亮。
近些年来,由于受汉人的影响,过年也吃水饺,燃放鞭炮等,不过仍保留着许多蒙古族人的习俗。如除夕夜吃手把肉以示全家团圆。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作为满族人,我只知道现在自己民族的很多东西已经汉化了,只知道不吃狗肉,剩下的真的就没啥了,和普通大众一样。
在以前,跳摆手舞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摇摆呐喊,男女老少参与其中,拜了神后再跳舞。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精彩项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5:57
1、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2、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3、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4、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5、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6、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7、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8、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9、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10、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11、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12、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13、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14、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15、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16、壮族——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年重,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17、蒙古族——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18、达斡尔族——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19、高山族——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20、白族——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21、布依族——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拓展资料:
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参考资料:凤凰网-中国各地各民族春节有趣习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8:05
布依族特色: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特色: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土家族特色: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0:30
壮族特色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特色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特色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特色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特色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特色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特色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对你的祝福。因为傣族信奉小城佛教,佛教中水是最纯洁的,祝福人们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特色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特色
僳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拉祜族特色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达斡尔族特色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独龙族
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鄂伦春族
在东北的鄂伦春同胞,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赫哲族
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基诺族
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哈尼族
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高山族
“围炉” ,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景颇族
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瑶族
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鄂温克族
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羌族
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东乡族
人们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京族
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苗族
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纳西族
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蒙古族
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水族
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贵州省,不数散居在广西族自治区。与许多民族一样,水族每年农正月初一至十五也过春节。节日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收拾房屋,缝制新衣,贴年画、春联,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来迎接新年的到来。春节期间,人们最重果的活动就是祭祀祖先,鱼是必不可少的供品。祭祀的习俗,有的地方在家门口临时放桌,摆上酒席。有的地方摆上箩筐,一头盛着各种生产工具,冀盼来年生产丰收。
祭祀时,燃香烧纸,全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跪拜,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事事如意。春节期间,水族小孩儿会挨家串门向大人讨糖果吃,谁要得最多,谁就被认为福气最好,将来聪明健康。除此之外,人们还穿着节日盛装,相互走访庆贺新年。男女青年则汇集在村头寨尾,吹笙,击铜鼓,随着鼓点跳起各种铜鼓舞。节日期间往往鼓声昼夜不停,整个水族山寨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3:11
1、汉族过年的习俗: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2、回族过年的习俗: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方食饺子;白斩鸡、酿豆腐、粽子、油堆等则是壮族人的春节食品。在春节期间,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汉人民群众有表演社火习俗,表演队将太平鼓、威风锣鼓、安塞腰鼓敲得如响雷,滚过六盘山上空,当地老百姓夹道欢迎奔走相告,耍社火啦!一派喜庆的节日气氛。
3、蒙古族过年的习俗:蒙古族过春节分“送旧”和“迎新”。送旧是腊月二十三清洁卫生打扫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从萨满教传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后有所改变,蒙民把羊胸脯肉连同白“哈达”、肉米粥、黄油、酒等做祭品,然后由长辈点燃九个小灯,并将祭品投入旺火里烧,口里诵赞词,祝福家人幸福。
4、满族过年的习俗:满族春节的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萨其玛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做成,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张贴对联、窗花、挂笺、福字。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
5、壮族过年的习俗:壮族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二十七宰年猪,土话叫卡姆景,二十八包粽子,土话叫包口瓬。壮族春节习俗中待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一过,壮家便处处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气氛:扫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饼等新年美食。除夕这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全家欢聚一堂,吃“压年饭”,迎新春。
扩展资料:
少数民族得春节习俗:
彝族过年的习俗:人们初一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挑水,全家都得喝“吉利水”,全天用新水洗东西、煮饭,以示辞旧迎新。
瑶族过年的习俗: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
仡佬族过年的习俗: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节看,又称仡佬年。因他们居住在气温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开始发芽,春天才开始。在这即将春耕大忙之际,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诸事如意,五谷丰登。又因清明节常在三月初左右,这样两个节一起过,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仡佬年,也就是春节。
佤族过年的习俗: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侗族过年的习俗: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然后全家欢宴。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
柯尔克孜族过年的习俗: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过节那天晚上,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预示消灾解难,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6:09
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历新年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满族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畲族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土家族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9:24
白族春节习俗:白族人民过年的活动饶有风趣。除夕前,各家都把屋子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让灰尘留到新的一年。除夕晚上,全家团聚,守岁过年。午夜以后男女青年争相挑水,以象征勤劳和幸福。初一大清早,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以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甜日子。节日期间,白族人民有耍灯龙、舞狮子、跳舞蹈等传统文娱节目。白族人民过新年,还开展一项传统的活动—━“放高升”:取一根整棵的大竹子,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把整棵竹子射向天空,高达一百多米。这项具有千余年历史的活动,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反映了白族人民勇敢向上的强悍性格。
藏族春节习俗:藏族人民过年,是按照自己的历法过藏历年。藏历和汉族农历相近。藏历年一般是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内来临的。在除夕前一天,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脏水污物往西边倒掉,让那些脏东西跟着太阳落山而除掉,以示辞旧迎新,盼望人丁兴旺,万物生长。
除夕这天,要举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奇形怪状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旧迎新,驱邪降福。除夕晚上,藏民们喜欢吃的食物是油饼、奶饼、血肠、手抓肉等。大年初一早晨,妇女们僦先去河边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征全家吉祥,健康长寿。接着,家家户户都在醒目的红桌上摆上象征性的供品“竹素其玛”。“竹素其玛”即是元宝式的长形大彩盆(类似汉族地区的五谷斗),在一头装满麦粒,另一头装满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面做成的糕点,并在上面插上几束染了颜色的麦穗和青稞穗,祝望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欢乐的人们在摆着“竹素其玛”的屋子里,围在一起互敬青稞酒,赠献哈达,尽情唱歌跳舞,庆祝新春。
春节期间,亲友和邻居之间,都互相拜年,互赠哈达,祝愿愉快幸福。并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广场上和原野中更是热闹非常,青年们聚在一起举行赛骊和射击比赛,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比赛结束后,大家围在一起,点起篝火,弹唱团结祝福歌,跳起“锅庄”、弦子舞,狂欢入夜。
傣族新年习俗: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历大约是农历清明节以后的第七天。节日期间,傣族同胞举行热闹非凡的泼水、赛龙船、放高升活动。泼水活动是傣族人民过年的最*,也是傣历年中最精彩的场面,因而通常称做历年节为“泼水节“。
这一天,人们互相泼水,用水表达真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心中的祝福。泼水有文泼水和武泼水之分。文泼水是对长者,舀起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去。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水则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头迎脸地泼。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越感到高兴。
壮族春节习俗:壮族人民除过春节外,还在正月三十日再过一个“晚年”。两个节日同样隆重。节日的早晨,天色将明,妇女们奔向河畔、井台担取新水,这一天,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过去,有些地区,取回新水后立即过秤,和同量旧水比,如果新水重,就预示有丰收年景。节日期间,有年男女聚集在村处路旁或山坡上对唱山歌。有时竟要连唱三昼夜。在个别地区,青年男女在节日期间还喜欢分队举行抛绣球(用各色布缝制,四角和底部缀有五绺流苏,中间系彩绳。球心充以谷糠,重约半公斤的活动活动。
蒙古族的小年和大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蒙古人民的“小年”。这一天是送“火神爷的年火”日子,家家户户在“灶神”龛前烧香。供献牛、羊肉、黄油、奶皮、奶酪、奶饼、糖果等供品,名之曰“斋灶”。这一天最讲究全家团聚,吃团圆饭,喝团圆酒、特别热闹。晚上即送社神上天,人们要把事先准备好的柴草或牛羊粪块,用火点着,再从各种供品中取出一点,扔进火堆里,助火燃烧。这时全家对着火焰向火神爷祷告。一般在腊月十五日前各家各户都要把牛羊宰好,除了留下自己食用,还要准备些肉送给亲友。同时要为大人小孩做一件好看的蒙古袍服,买新靴子,新帽子,购置奶桶、毡子、锅碗、盆勺等用具,然后把节日骑乘的马调养好。春节,蒙古人称为“白节”、“大年”、是蒙古人传统节目,时间在农历正月初一。居住在农村、城市、工矿区的蒙古族过春节的习俗同汉族差不多,但牧区有很多不同的特点。除夕之夜为“守岁”,合家老小席地坐在蒙古包中的矮桌周围,桌上摆着一盘香喷喷的肉类、奶食品,以及糖果、香烟、美酒等物,有的还要在矮桌上供一张大纸,纸上写着祖先的名字。午夜,开始饮酒吃年饭,或吃除夕饺子。按规矩团圆之宴要多吃多喝酒、肉,食器要摆得满满一席。如吃不完也要剩得越多越好,象征新的一年里吃喝不尽、年年有余。家里的年轻人,要向长者敬“辞岁酒”。特别有意思的是全家共吃一块由酥油、糖、白面烙成的大圆饼,这叫吃新年饼,每人只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离,永久团圆,永远过甜甜蜜蜜的日子。除夕之夜要耍“嘎拉木”(玩羊骨头)、说书、唱歌、跳舞,通宵达旦,热闹一宿。过大年,按习惯还要拜年,大年三十晚上为辞旧岁礼,初一早上为迎新年,晚辈给父母和老人叩头、敬酒、献哈达,祝老人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老人们拥抱孙子,并斟上一碗鲜奶,祝愿子女们幸福,象牛奶一样纯洁。解放前,有些家还要请喇嘛到家念经,消除新年的不祥之灾,祈求新年家道兴隆。全家扶老携幼去喇嘛庙焚香膜拜,求活佛保佑。大年初一早餐后,男女盛装,三、五成群向浩特(村镇),挨家串户给亲友拜年。客人进屋首先向长辈叩头拜年,祝愿老人身体健康,年丰人寿。按习惯由主人衫的女婿向各客人逐个敬酒,每敬必喝,或边喝边唱,边唱边舞。在村寒或择一块草地赛马、角力、赛骆驼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22:55
1.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回族: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教的影响。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多围寺而居。 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
北京演出服装租赁
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文化。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附上一句,我就是这其中一员)
3. 藏族主要聚居在*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
贵州民族
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
民族舞蹈服装
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尔族 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
56民族服饰
,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13.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
14.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15.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17.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彝族的传统
少数民族服饰研究
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18.土家族: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20.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21.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
民族舞蹈教学视频
香古国”称。
22.哈尼族*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几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23.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24.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25.纳西族丧礼一般为土葬.传统节日中,比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节和火把节。
26.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上衣为紧身窄长袖右开襟,襟沿镶绣有花边,与汉族的“姊妹装”颇相似,但袖长而窄。身短而紧
北京 服装批发市场
是与汉族“姊妹装”的微小区别。
27.瑶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歌活动来进行。对歌一般出现在节日和婚娶等活动中,农闲季节青年男女串寨或走亲戚也要进行对歌活动。
28.拉祜族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七的“葫芦节”,拉祜族人还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过驱虫护粮的“火把节”、农历八月间谷物成熟时过“尝新节”。
29.僳僳族人世代遵奉的一些社会道德风尚,在这里,曾为道家老子所极力推崇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社会情形,却是早已深深融入僳僳人血脉的一种行为准则。刀杆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
30.怒族:村寨多分布在怒江两岸的山腰台地上,房屋样式有木楞房、千脚落地屋等,片石屋顶房是用地区特殊石材资源建盖的特色住屋。怒族的饮食相对简单,但也不乏自酿酒
中国56个民族的名称
、“侠辣”、石板粑粑、漆油茶等风味独特的民族特色食品。
31. 布朗族喜食竹筒饭以及各种副食、蔬菜、肉类。食垛生,食通过独有方法制成的各种南咪、酸茶。还食用山野里的各种虫类。
32.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33.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34. 普米族有*礼的习俗,男女长到13岁时
古代服装图片
要分别举行“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
35.佤族地区较多绘画及雕刻像,虽相对粗糙,但却充溢着早期人类的审美理想。绘画见于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用炭黑、石灰、牛血涂绘,图案有动物、人物活动和山水等,画法粗犷简明,风格与在佤族地区发现的距今3000多年的沧源崖画相类似。雕刻物则以人像、牛头居多,放置于门头及寨桩上。
36.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37.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38.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39.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
苏格兰民族音乐
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40. 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
41.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教教规的约束。结婚选在“主麻日”。
4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
43.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 信奉*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44.塔吉克族的许多传统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
45. 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教。
46.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47.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俄罗斯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
外贸服饰批发
信仰东正教,使用俄语和俄文,也用汉、维、哈文。
48.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过去,他们不仅住的是毛毡帐篷,穿的衣服、鞋袜,吃的肉、奶是畜产品,而且生产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现在,已有一部分人改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
49.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
50.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 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
51.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52.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教。民间文学也极为丰富,传统的乐器有“芦笙”和“三弦”。 拉祜族除种植粮食以外,还大力种植甘蔗、茶叶、咖啡、橡胶。创办了炼铁、农机、采矿
舞蹈服装 租借
等,其中澜沧铅矿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业。
53.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54.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多信巫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擅长射箭。
55.畲族: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7 02:43
各民族过年的习俗: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後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裏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著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著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阖家团圆。初一淩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著喝酒跳舞,随後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裏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後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裏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著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後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徵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後跑到泉边,迎接象徵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著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7 06:48
过春节的民族: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不过春节的民族:
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过节那天晚上,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预示消灾解难,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
独龙族——居住在云南怒江贡山县的独龙族,将每年11月12日之间第一次大雪封地为岁首,因无固定时间,由族长择日而定,一般3到5天。节日期间,各家各户互相邀请,友好往来,同时举行娱乐活动。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卡多人,过年时间在农历正月初六。传说古时勇敢的卡多青年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出征应战,临行时留下话,他们哪天还乡,新的生活就从哪天开始。战争结束后,因征途遥远,直到新年初六日他们才回家。家乡人就把这一天定为新的一年开始。过年时,他们杀猪宰羊,跳大鼓舞,以此庆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
勒墨人(白族的称谓)——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碧江县,他们有自己的推算节令的方法,春节日期也有差异。如桃花发苞时称三月,漆树发叶到五寸左右称五月,这样的推算结果,一年是十三个月,三月称三月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群众把公历六月称作过年月,歌手们轮番互相对歌,输了则留下一块包头布,到第二年再去对。过年时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一边跳大鼓舞,男女青年们乘此时机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情侣。
仡佬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节。因他们居住在气温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开始发芽,春天才开始。在这即将春耕大忙之际,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诸事如意,五谷丰登。又因清明节常在三月初左右,这样两个节一起过,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仡佬年,也就是春节。
瑶族——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7 11:09
1.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回族: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教的影响。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多围寺而居。 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
北京演出服装租赁
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文化。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附上一句,我就是这其中一员)
3. 藏族主要聚居在*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
贵州民族
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
民族舞蹈服装
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尔族 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
56民族服饰
,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13.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
14.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15.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17.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彝族的传统
少数民族服饰研究
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18.土家族: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20.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21.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
民族舞蹈教学视频
香古国”称。
22.哈尼族*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几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23.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24.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25.纳西族丧礼一般为土葬.传统节日中,比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节和火把节。
26.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上衣为紧身窄长袖右开襟,襟沿镶绣有花边,与汉族的“姊妹装”颇相似,但袖长而窄。身短而紧
北京 服装批发市场
是与汉族“姊妹装”的微小区别。
27.瑶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歌活动来进行。对歌一般出现在节日和婚娶等活动中,农闲季节青年男女串寨或走亲戚也要进行对歌活动。
28.拉祜族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七的“葫芦节”,拉祜族人还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过驱虫护粮的“火把节”、农历八月间谷物成熟时过“尝新节”。
29.僳僳族人世代遵奉的一些社会道德风尚,在这里,曾为道家老子所极力推崇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社会情形,却是早已深深融入僳僳人血脉的一种行为准则。刀杆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
30.怒族:村寨多分布在怒江两岸的山腰台地上,房屋样式有木楞房、千脚落地屋等,片石屋顶房是用地区特殊石材资源建盖的特色住屋。怒族的饮食相对简单,但也不乏自酿酒
中国56个民族的名称
、“侠辣”、石板粑粑、漆油茶等风味独特的民族特色食品。
31. 布朗族喜食竹筒饭以及各种副食、蔬菜、肉类。食垛生,食通过独有方法制成的各种南咪、酸茶。还食用山野里的各种虫类。
32.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33.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34. 普米族有*礼的习俗,男女长到13岁时
古代服装图片
要分别举行“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
35.佤族地区较多绘画及雕刻像,虽相对粗糙,但却充溢着早期人类的审美理想。绘画见于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用炭黑、石灰、牛血涂绘,图案有动物、人物活动和山水等,画法粗犷简明,风格与在佤族地区发现的距今3000多年的沧源崖画相类似。雕刻物则以人像、牛头居多,放置于门头及寨桩上。
36.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37.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38.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39.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
苏格兰民族音乐
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40. 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
41.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教教规的约束。结婚选在“主麻日”。
4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
43.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 信奉*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44.塔吉克族的许多传统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
45. 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教。
46.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47.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俄罗斯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
外贸服饰批发
信仰东正教,使用俄语和俄文,也用汉、维、哈文。
48.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过去,他们不仅住的是毛毡帐篷,穿的衣服、鞋袜,吃的肉、奶是畜产品,而且生产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现在,已有一部分人改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
49.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
50.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 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
51.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52.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教。民间文学也极为丰富,传统的乐器有“芦笙”和“三弦”。 拉祜族除种植粮食以外,还大力种植甘蔗、茶叶、咖啡、橡胶。创办了炼铁、农机、采矿
舞蹈服装 租借
等,其中澜沧铅矿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业。
53.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54.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多信巫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擅长射箭。
55.畲族: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提问者评价
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7 15:47
1、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2、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3、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4、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5、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6、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7、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8、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9、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10、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11、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12、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13、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14、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15、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16、壮族——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年重,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17、蒙古族——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18、达斡尔族——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19、高山族——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20、白族——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21、布依族——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