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4 07:2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6:53
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原则实际上和《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原则一脉相承,因而必然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具有很高的思想意义。
有些诗揭露了当时严重对立的阶级状况,揭露了战争和劳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有的甚至直接写出了贫苦百姓被*无奈而不得不铤而走险、犯上作乱的情景:“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 白发时下难久居!"(《东门行》)。
有些诗写传统的爱情婚姻。如《上邪》- -连气用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来发誓,说只有到那时“乃敢与君绝! "热烈地歌颂了对爱情的忠贞。
汉乐府情怀表达方面主要是男女爱情方面。两汉乐府诗主要是民歌,而民歌中又主要是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占有较大比重。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不掩饰。
鼓吹曲辞收录的《上邪》系铙歌18篇之一,是女子自誓之词:“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呒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用语奇警,别开生面。
汉乐府民歌的创作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与《诗经》的周民歌类似。汉乐府民歌的情感真挚,风格平实朴直,是周民歌的继承,但是在具体的题材内涵和表现手法上,又和周民歌有不同之处。
汉乐府民歌在诉说生存的艰难、披露战争的残酷等方面,比周代民歌更加悲凉厚重。
汉乐府民歌叙事成分多,许多民歌都有情节,甚至描写了人物的形象。
汉乐府民歌在句式上与《诗经》的四言为主不同,变成了以杂言和五言为主。
汉代称乐府机关所演奏的诗为歌诗,魏晋六朝的时候,开始称诗歌为乐府或者乐府诗,于是乐府就成了一种特定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民歌,是继《诗经》、《楚辞》 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6:54
是现实主义精神,和诗经中饥饿的人会通过唱歌的方式表达对需要食物的渴望,然后劳动人民会通过歌声表达他们的艰辛和不容易。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6:54
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一脉相承,这两个都是根据现实主义创作的,比较真实。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6:55
创作原则和诗经里面的《风》《雅》《颂》有关系,传承于一脉,是根据这些诗歌有感而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