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4 07:2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0:52
很简单,因为现在上海译制厂的配音导演们喜欢这种配法,并将之冠名为“殿堂级”配音方式,所以就将原本的“说话”变成了“朗诵”。原来我们推崇的那些大师们都将“信达雅”作为配音的标准,遵循配音就要贴原声的做法(大家可以试着将《简爱》等片子瞬时切换配音和原声,可以发现竟然是可以顺接的),而现在由于制作成本、翻译水平、对白稿子质量等因素,特别是畸形的“二度创作”的错误理念,造成了现在的某些影片的配音现状。最根本的,原来一部电影,从看原片、导演分析、人物角色确认、初对、复对、试录、实录、审片、修改……很复杂冗长的过程,变为现在一周甚至3天的制作周期,其中的质量差别肯定是不言而喻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0:52
我本人绝不认为上译的翻译台本书面化
恰恰相反
上译在口语与书面化的结合上
做得非常好
甚至在上译最好的那十几年中
几乎找不到关联词众多的欧化句
即使是波洛那样长达十几分钟的大段独白
也完全由口语和接近口语的短句子组成
至于配音腔调
我认为配音是要追踪着原片音调进行贴合的
因为这涉及到还原原片的一部份
演员的肢体表情与台词是互相影响的
如果只顾着追求中国化本地化而忽略了对原片表演其它因素的贴合
那绝对不可能产生好的配音作品
而所谓的配音腔
其实更多的八十年代毕业的中戏上戏北电表演系学生的一个毛病
在老上译的配音中
很难听到那种尾音必需上扬的所谓配音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0:53
“快离开这儿”、“一切都结束了,孩子”... 楼主提到的问题,我也很有感觉。看的电影多了,总觉得译制片的翻译与配音似乎总是同一帮人在做,听多了自己就会总结出一些语言俗套。 我以前看别的东西时候知道了一个数学上的定律,哥德尔定理,也可以解释在翻译上的一些事情。两种语言本来是就是难以充分互译的,这是因为事物、情感等存在是无限的、连续的,是最广大的集合,而各种语言相比之下都是有限的(虽然都在不断充实壮大),所以两种语言的描述之间,就未必能够做到充分互译。 所谓信、达、雅,正是出于翻译本身就是一件无法充分对应的事情,而提出的追求目标。 例如星际争霸中的著名台词“Nuclear Launch Detected”,其实是美军战略预警司令部发现有核弹升空的标准说法,而中文版翻译为“侦测到核弹发射”或者其他任何“合理”的翻译,都显得苍白无力,如果我国*二炮部队类似的标准说法,而且众所周知,那么对应翻译起来才能够力。 而电影对白翻译和配音,还要受到时间轴(语句长度)、动作(例如角色正在飚摩托)、俗语俚语段子背景等因素的制约,最重要的是,商业片的翻译时间是有限的,所以电影翻译就很难啦。 例如哈利波特7(中文配音)中,哈利波特在多处场合的台词发音有较为明显的呜咽感,其实就是在为了充够时长。 还有一个就是,翻译必须建立并遵循翻页界的一个共同营建的“规范”,不恰当的比方,一开始有人把Laser翻译成了激光,你后来的人就别再镭*;glass就是玻璃,你别另起炉灶称之格拉斯。 在这方面,“擎天柱”、“霸天虎”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