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4 07:24
共1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8-19 00:31
1、陶渊明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他卓然独立、隐逸脱俗、适性逍遥的人格境界。他的人格精神已经植根于中国文化的灵魂之中,历朝历代的文人,几乎都能从陶渊明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并能从中获取精神的慰藉或力量。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孟浩然有意向陶渊明学习,并且学到了陶渊明的人格精髓,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更是一脉相承的。
3、自称为“异世陶元亮”的白居易十分推崇陶渊明的为人,在江州司马任上走访了陶公宅后,他说:“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荣利,老死此丘园”(《访陶公旧宅并序》),由衷赞赏了陶渊明不慕荣利、甘心老死丘园的高尚品格。
4、到了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苏轼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书李简夫诗集后》)苏轼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5、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6、一千五百多年来,陶渊明以其平淡而深厚的不朽人格魅力影响了无数的仕途得意者和失意者,使他们有了精神上的寄托和灵魂上的归宿,并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3 23:26
陶渊明传中陶渊明的性格特点
陶渊明传中陶渊明的性格特点,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熟谙儒家学说,从小就受到儒家的教育与道家思想的熏陶,有着玄儒互补的人生观,下面我整理了陶渊明传中陶渊明的性格特点,仅供参考。
陶渊明的性格特点有大致三个,不违己心,不慕富贵,不弃亲情。
1、不违己心
陶渊明的真性情首先表现在对自己内心情感的不违背,能听从心灵的召唤。
正如《序》中所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陶渊明本性自然,不喜欢造作勉强的个性展露无遗,他既不勉强别人,更不会勉强自己,虽为官彭泽,其初衷仅是为养幼抚家,“口腹自役”。
正因为他本性不愿为官,所以未几便觉“心为形役”“眷然有归欤之情”;正因为他本性自然,所以才觉得做官是误入迷途,并领悟到“已往之不谏”,“今是而昨非”;正因为他本性纯真,所以一旦做出决定便急不可待地归去,以至于屡次“问征夫以前路”,而又“恨晨光之熹微”。急切莫如是,迷途其未远,来者犹可追,田园乐陶陶。
2、不慕富贵
陶渊明的回归田园出自本心对官场的厌弃,而这种厌弃却又是不慕富贵的最好证明。通过序言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陶氏的生活极艰苦,用他本人的话来说达到了“饥冻”的程度,而做官大致可以免去这种苦痛,但他还是归隐了,从大处说是“不违己心”,从小处来看就是不慕富贵,只有淡泊富贵的人才能有这种本心。
《归去来兮辞》多处传达了这样一种情感,既有直接的表白,“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又有曲折委婉的借景抒情,诗人流连田园之美景,如无心出岫之云,自然生出恬淡闲适之情来,此情去富贵远甚。
3、不弃亲情
《序》言道:“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据此可知,陶虽对自己为官“怅然慷慨(笔者注:慷慨,即感慨,感叹)”,但心中还有些许犹豫,公田还未收获,就此离去,幼稚挨饿,心生不忍,虽内心煎熬,“深愧平生之志”,还是决定等一季稻熟,获些“生生所资”,然后离去。但最终陶氏还是决定即刻归去,其原因便在于“程氏妹丧于武昌”,诗人“情在骏奔”,维生之物怎敌得过兄妹之深情。
归隐之后,诗人息交绝游,一方面,“乐琴书以消忧”,自得其乐,另一方面,又“悦亲戚之情话”,尽享天伦。这份亲情不限于亲人,扩而至于邻里,“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一起劳作的乐趣总离不了那一份纯真之情。
陶渊明是一个清高耿直、洒脱、恬淡、质朴、直率、淳厚的人,同时他给人一种善良的形象,性格“寡默任放“,“明彻达观”,志向远大。
陶渊明不仅在哲学思想、人生观上是任自然的,在实际生活中更是处处流露出不随世、不顺俗而顺乎自然天性的性格特征。
陶渊明的一生先后共有五次出仕:第一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军幕。第三次为镇军参军。第四次为建威参军。第五次任彭泽县令。出仕与归隐是中国古代士人所要面对的重要人生抉择,因为这一抉择直接关涉到士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从热衷于仕宦的士人来看,他们的心灵深处未尝没有奉身而退、拂袖绝尘的心理潜流;而那些身在林泉的人,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未尝没有建功立业、力登要路的豪情壮志。“仕与隐像八卦中的阴阳鱼一样构成了中国古代士人、诗人心理的两大情结。盘踞在士人心灵深处的两大情结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时而相安无事,时而激烈交锋。”(孙明君《陶渊明:幻灭的田园梦》)正是由于渊明的率真,这种动态平衡、这种激烈交锋在他身上表现得更为透彻,也更为淋漓尽致。他的可爱与可贵之处正在于他对出仕原因的直言不讳:“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萧统《陶渊明传》)。“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辞序》)。但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显然是不够的。”确实,对于归隐还是出仕,渊明是经过反复抉择的,其中的经历也颇为曲折复杂。“研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可以体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从某种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了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的经理。”(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1、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陶诗文共一百四十几篇,引用《列子》、《庄子》典故多达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说对老庄思想接受甚深。陶渊明崇尚老庄的自然美学观,同时又是生活劳动在田园之中,很自然地,田园生活便成了他的审美对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国田园诗歌的辉煌。陶渊明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诗美思想,闪耀在诗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内容上,则是把田园生活引进 了诗坛,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渗透在艺术上,则是产生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这就是伟大诗人的陶渊明,千百年来,他的品格,他的诗歌,他的田园,连同他的那份悠然,一并成为后世诗人与读者崇拜和研究的对象,就足以说明他美学思想的无尽生命力。
2、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语言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 手法 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风格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