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8:2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2:47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和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其内心的宁静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一般来说,借景抒情的诗是以写景为主的,也就说景是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对象,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而如果诗歌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不管这个人物是作者自己还是其塑造的对象,那么诗中的景则往往是诗人为烘托人物所进行的环境描写。
2、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尾的一种方式,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突然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全诗。使用此种技巧可以让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使诗歌韵味无穷,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情胜有情”的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诗歌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之愁呢?诗人于尾句却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的空间。
3、起兴
起兴,又叫“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简单的说,“兴”的作用就是“引”,用其它的事物来引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因为它起的是“引”的作用,所以它往往在诗歌或各节(如果是比较长分节的诗的话)开头。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也有“兴”的作用。
如:苏轼的《东坡》一诗第一句“雨洗东坡月色清”描写了一幅清净、幽寂的雨后月下东坡图,正是这样的美景让自称“野人”的诗人在“市人行尽”之后出了门。也就说,描写“雨洗东坡月色清”的景色引出了“市人行尽野人行”一句对诗人行为的叙述,这样,第一句的写景就有了起兴的作用。
4、借景物描写点名时令、地点或天气状况等。
诗歌讲求含蓄形象,不仅在表达思想感情上如此,就是在交代时令、地点和天气状况时也常常不直说而用景物描写来表明。如柳永《雨霖铃》的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不仅描写送别时凄凉感伤的环境,还有交代时令(秋天的一个傍晚)、地点(长亭)、天气状况(骤雨初歇)的作用。再如杜甫《蜀相》一诗的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它是对第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的回答,因此首先是在交代武侯祠的位置,同时它也描写了祠堂环境的肃穆,表现了诗人参观祠堂时崇敬、庄重的态度。还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的结句“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首先是对时间和天气情况的交代,诗人用“不觉”统领这两句交代时间和天气情况的诗句就表现出了自己听琴时陶醉的状态,从侧面烘托蜀僧琴艺之高超。景物描写的这个作用很好理解,不再多说。
5、过渡
在说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过渡作用之前,我们先得明白一点:就像我们的感情会因为环境的变换而变化一样,在诗中,诗人的感情也可能受眼前之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也就说,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或喜或悲或忧或乐可能是单纯的,也可能是忽喜忽悲忽忧忽乐有所变化的。如果在一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变化,那么眼前之景就可能是导致其情感变化的原因。这样,处于诗歌情感变化之间的景物描写就可能具有过渡的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2:48
一首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也叫《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白话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这是一个清新柔美的环境。早晨的雨下得不大,也不长。这朝雨,恰好润湿了渭城的道路,也使青青柳色映照之下的客舍为之一新。这本应是最适合欢聚的环境,但是,“客舍”和“柳色”却暗示着离别。“客舍”自不必说,是羁旅行役者的住所;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传统,用折柳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可以说,这样的环境越清新,越柔美,越能够表现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祝福与不舍之情倾注在这美酒之中。诗人对他的朋友说,再干了这杯美酒,因为向西出了阳关就再难遇到像我这样的老朋友了。
再看另外一首,高适的《别董大》。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白话译文】千里黄云遮天蔽日,渐近黄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这是一个非常恶劣的环境。日暮黄昏,大雪纷飞,狂暴的北风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顿生日暮天寒、游子瓢泊之感。这样的环境,已经令人为之气结。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分别,岂不是更添一层悲情。
但是,诗人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下子为这首诗增添了亮色,粗犷豪放之情立显。可以说,环境越恶劣,越能够衬托出诗人的粗犷豪放来,这两句是对朋友、对知音的激励与慰藉,让人从中汲取莫大的信心和力量。
以上算是温故,我们也要来点儿知新,搞一点事情,玩一玩,把这两首诗重组一下,改成下面这个样子。
送别(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其二)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先来看第一首,环境如此恶劣,在这样的环境下送别,还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果你是被送别的那个人,是啥感觉?是不是觉得除了死,似乎没有什么更多的出路了?
再看第二首,环境如此清新柔美,在这样的环境下送别,还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如果你是被送别的那个人,是啥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