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瑢如何贯彻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原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8:3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7:09
教育视点:学习袁瑢老师的教学风格
1986年在深圳召开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我认识了袁瑢师。她给我的第一印象:谦虚谨慎,和蔼可亲。在后来的几次会上,我们一起听课、评课,她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对教学问题深入探讨的认真劲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7年,袁老师送给我一本《袁瑢语文教学三十年》。我如获至宝,认真地阅读了一遍,对袁老师所说的“走自己的路,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句话感触颇深。后来,我总想写一点学习袁瑢的心得,由于当时我没有直接听过袁老师的课,也没有看过她的录像课,缺乏感性知识,因此总不敢动笔。最近,我看了几位青年教师的录像课,感到有些粗、浮、浅。这使我想到袁老师的教学是那么细致、扎实、灵活、严谨、深入浅出。于是,我再读袁老师的文章,对比之下,我有了新的体会。
袁瑢老师从1950年登上小学课堂的讲台,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走出了一条“袁瑢语文教学的道路”,这就是依据汉字、汉语的特点,依据儿童心理和教育、教学原理,在继承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上,所创建的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了“相对集中,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识字教学体系
过去谈识字教学,集中识字是以辽宁黑山实验学校和北京景山学校为代表,分散识字是以斯霞老师为代表。其实,袁老师的识字教学也是自成体系的。
袁老师很重视识字教学,她认为“识字是阅读和表达的基础”。早在1961年她就开始进行识字教学改革实验。当时,全国正在学习黑山和景山学校集中识字的教改经验,袁老师并没有照搬集中识字的经验,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依据汉字的规律以及儿童识字的认知特点,采用了“相对集中,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实验一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时的全日制六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一年级识700个汉字,而袁老师的教学班“一年级学生却识了1262个汉字,学生还读了35首诗歌,37篇短文,20~30本课外读物。全班语文成绩平均94.34分,认读和默写正确率达98%。”实验说明:低年级的识字量可以提高,识字量增多,可以提前阅读。袁老师采用的识字方法是科学的,有效的。
袁老师认为:“识字教学既要重视汉字的特点,又要重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两者要正确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识字教学质量。从汉字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一年级的识字应该适当集中,方法多样,使学生掌握规律反复练习。一年级语文教学既要把握识字这项重要任务,还要注意到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进行思想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字词理解得更清楚,掌握得更牢固。”这是她早在1961年的论述。这段话对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做了全面的概括。
1979年,袁老师发表了《提高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质量的体会》一文,将识字教学的经验概括为三句话:“第一句话是,教给学生识字工具和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和提高识字能力;第二句话是,识字教学与写字、阅读、说话教学相结合,既可提高识字质量,同时又培养了阅读、说话能力;第三句话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有兴趣。”这三句话进一步明确了一年级语文教学的要点。
第一句话中教给学生的识字工具有两套:第一套是字音工具——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并能运用它进行自学,尽快地开始阅读;第二套工具是字形工具——汉字的笔画名称、笔顺规则、一批独体字和偏旁部首。学生人学后,先教学汉语拼音,使学生先学会基本的拼音方法。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汉语拼音工具之后,就可以独立自学汉字的字音。关于字形教学,先教学20种笔画,再教学150个左右的独体字,然后再教学从独体字引出的51个偏旁部首,利用偏旁部首教学合体字。与此同时,还使学生掌握一批常用字,即袁老师从历年的低年级语文课本和低幼读物中选了490个常用字,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排列,采用多种形式,每天教学15个左右,教了100~150个字以后,让学生读几篇短文来巩固识字。到一定的时候,根据音同、形近、同偏旁等特点分别归类,进行分析比较,复习巩固,效果很好。这种识字方法,袁老师概括为“音形义结合识字法”和“归类分析比较法”。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六百多个常用字,识字能力大大提高,这样就具备了大量阅读的条件。学生随课文分散识字,扩大了识字量,加深了对词义的理解。
第二句话,识字教学与写字、阅读、说话教学相结合。袁老师说:“识了字就写,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也有利于记忆。同时写字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今天的识字教学,强调识多写少,这是否符合识字教学规律,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特别是第三句话,突出强调了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引起学生的识字兴趣。袁老师非常重视校内外的识字资源的利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