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荒野狼》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01 18: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4:06
给任何一部小说提炼主题思想,给出正确答案,我觉得都是困难而又没有必要的,套用个很俗的说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荒原狼》。这里我只想作为一个从年轻时代就十分喜爱黑塞的阅读爱好者探讨一下我对于小说的理解,希望对解答你的问题有帮助。
要想深入的了解结局,还是要耐心的从前面开始入手。小说中关于荒原狼的那篇论文我觉得正是理解哈里以及整部小说的一个主要切入点。论文对荒原狼哈里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其中我觉得黑塞其实是努力将黑格尔、尼采、释迦牟尼、荣格、乃至爱因斯坦糅合到一起(我感觉还有谢林,可能有些牵强),分析解释哈利的内心世界。在这篇论文里,黑塞想要表达这样的思想:
“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最终的去所,是“冲破引力进入星空”,去到“彼岸”成为如尼采的“超人”般的“完人”、“不朽者”,成为如释迦牟尼那样的神(我感觉在黑塞那里,这两者以及上帝的概念是相通的)。而能够在这条异常曲折痛苦的道路上“一小步一小步向前迈进”的动力,正是正视自己的内心,是人与狼的的直视;通过“人”与“狼”的对立统一,即通过“人”——“非人”(狼)——“人”(“人”+“狼”)这样的否定之否定向前迈进,最终成为“不朽者”。
这里要注意的是,论文里指出了,“人”的人格是有许多面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星空”,因此,这里的对立统一也不只是“人”与“狼”之间的,而是无数个自我之间的斗争,是“人”的一系列轮回中的自我的斗争;通过经历这无数次轮回式的否定之否定,实现对无数的自我,乃至整个宇宙的认知,在这里,这个认知过程是渐进的,是由少及多,由小至大的;通过释迦牟尼走过的这条“荆棘丛生的修身之道”,最终认识自我,认识到万物皆空,修身成神,成为灵魂“能容下整个宇宙”的“不朽者”。
此外,这些斗争与轮回,这条修身之道,这“人”与“狼”的最后直视,并不是发生于外部的世界,而是都发生于内心,是在精神的炼狱里经历的,而这个内心的地狱也正是小说*部分的魔剧院;这点在论文里也算比较明显的点出来:“有一天,他也许会认识自己,不管他是得到我们的一面小镜子也好,还是遇见永垂不朽的人也好,抑或在我们的某个魔剧院找到他解救荒芜的灵魂所需要的东西也好。”在这个魔剧院里,是没有时间的概念的,时间转化成为空间,演化为无数平行的自我,也就是那无数的房间。
关于此篇论文,最后还要提到一点,黑塞在这里也给出了这条荆棘之路的中间形式,即通过市民式的幽默,暂时折中,欣然面对痛苦,缓解这“有朝一日干预飞身跃入太空”前的煎熬。
现在再回到结尾的部分,我认为,小说的结局表达的正是哈里,也即作者黑塞,认识到了这一过程,并欣然接受这炼狱般的磨难,愿意把自己投入这无止尽的自我认知的痛苦的轮回之中,“游历内心的地狱”,宁受痛苦也要走向莫扎特的“不朽”——“莫扎特在等着我”。不过显然,在这次的轮回里,哈里还尚未学会微笑,还尚未真正学会市民式的幽默,但是,哈里有信心,既然已经认识到以上的一切,他“总有一天会更好的玩这人生游戏”;他“总有一天会学会笑”。在此篇小说里,黑塞把艺术,尤其是音乐置于如此重要的位置,我个人觉得还是受了谢林的影响。
至于赫尔米娜,正是哈里于世俗生活中的投影——即深陷迷恋而难于自拔,内心深处又加以抵制。哈里知道只要一个人静下一段时间,就会恢复对音乐里不朽的东西的追求,但是也同时会落入痛苦;而赫尔米娜每时每刻都跟着他,不给他以这样的机会。
关于杀死赫尔米娜,我是这样看的:如果哈里真正学会了幽默,学会了笑,那么他就可以客观的接受赫尔米娜——也就是世俗的自我,就如同能够客观的对待电台里亨德尔的音乐一样,微笑着批判,微笑着接受,而不是一刀捅死她;也正因为哈里还没学会笑,还没学会很好的玩人生游戏,所以还是选择杀了赫尔米娜。
你的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说最后说这是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不知道你看的是哪个译本,我的理解是你没很仔细的阅读,这里指哈里是在一个房间的一副美丽的画里,看见赫尔米娜和帕勃罗睡在一起,他捅的是画中人。这个是有点迷幻的非写实的手法,其象征意义我没多去想,建议你也不要去深究了,毕竟是读小说,主要图个阅读乐趣。
注:我所引译文皆出自上海译文出版社赵登荣、倪诚恩译本,1998年9月1版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