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02 06:5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18:24
《淮南子·地形训》云:“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在整个上古时期人们就一直认为昆仑是天地相通的物质通道,今天的话说是穿越的最佳处。先民们认为起幅绵延的昆仑山脉,就是一条“上天的阶梯”。通过昆仑、凉风之山、悬圃和天,就可以到达“太帝之居”,于是人们就能够长生不死,成为呼风唤雨神仙。这是道家的理论。
在我国断代史《汉书·明仪》中就记载有通天台的传说:“通天台高三十丈,望云雨采在其下,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祭天圆丘处。武帝祭天,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置祀祠,招仙人,祭天已,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山海经》则说:“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璎,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呵呵,没有山,没有高台,以树为天梯,也行。
直到先秦时期,人们农历九月登高的目的有了变化。那时的人们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交合才能化生万物,有万物才能产生男女、夫妻、父子、君臣、礼仪,万物离开天地就无法生存,天地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畏礼拜天地,所以形成了按节气定期祭祖天地的礼仪制度。相沿成习,逐渐被固定下来,成为一个传统的节日。
在魏晋时期,登高作为一项每年必备的活动,而且日期已经专定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名称也开始在历史记载中出现。魏文帝曹丕给好友钟繇《九日与钟繇书》的信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初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不但知道重阳节,认为重阳乃重九,含“久久长寿”之意。
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丰满发展期,此时的重阳节习俗已从宗教迷信色彩中解脱出来,发展为娱乐性、礼仪性的文化活动。这一时期,重阳节各种形式的文化游艺娱乐活动,虽然承袭着古老传统的方式方法,但已经融进了许多新的内容。
明代时,重阳节插茱萸、饮重阳酒,吃重阳糕,以花糕供祭家堂、祖先已经成为一种习尚。此外还有登高、赏菊、围猎、射柳、放风筝娱乐活动。明清时,北京地区重阳节登高十分盛行。每逢佳节,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拜佛祈求福寿平安,并观览京城风光。皇后妃子们则在故宫的御花园内,登临堆秀山登高眺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18:24
通过昆仑、凉风之山、悬圃和天,就可以到达“太帝之居”,于是人们就能够长生不死,成为呼风唤雨神仙。这是道家的理论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18:25
重阳节插茱萸、饮重阳酒,以花糕供祭家堂、祖先已经成为一种习尚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18:25
通过昆仑、凉风之山、悬圃和天,就可以到达“太帝之居”,于是人们就能够长生不死,成为呼风唤雨神仙。这是道家的理论。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18:26
《淮南子·地形训》云:“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在整个上古时期人们就一直认为昆仑是天地相通的物质通道,今天的话说是穿越的最佳处。先民们认为起幅绵延的昆仑山脉,就是一条“上天的阶梯”。通过昆仑、凉风之山、悬圃和天,就可以到达“太帝之居”,于是人们就能够长生不死,成为呼风唤雨神仙。这是道家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