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31 05:08
共1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8-19 10:08
寒食节禁火的由来
周代时人们不但有火的崇拜,还有大火星崇拜。那时人们认为天上的大火星是凶星,禁火可以避其灾难。对于火的使用,那时每年每季都要钻取新火,代替旧火,这成为当时国家和民间的一件大事。这样每年春社时节,要祭祀土地神,祈求一年丰收,还要统一禁火。换取新火前有一个停火禁火时间段,曾叫禁烟节,也叫寒食节。禁火期间只能吃提前准备好的冷食,不能点火做热饭。等禁火节一过,赐来新火才可以烧柴做饭。
这种禁火、改火制度,当时有专门的官员负责,也有明确的改火用火规定。四季换火,曾经依不同季节用不同的树木钻取新火。这在《周礼·夏官·司口》中说:“司口,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夏取桑积之火,秋取柞口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又说:“司口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也。”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铎,在街上发布禁火令。第二个原因,应当说是春天干燥,虽然那时比现在雨水多,但也相对干燥,禁火有利于树木生长,也能防止一些火灾。但是禁火又使全国各地冷落萧条,有了病人或来了客人也只能吃冷食,人们称之为寒食。所以说寒食节比春秋时晋国纪念介子推要早得多。
后来,规定每次禁火寒食期限为一月之久。因为时间太长,造成了“老小不堪,岁多死者”(《后汉书·周举传》),周举就书写吊文到介子推庙中祭奠说:“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他的意思是来说明情况,征得介子推灵魂的同意,然后就告诉民众可以在必要时吃“温食”。三国时期,曹操体恤民情,曾经颁布((绝禁火令》(也为《明罚令》),规定“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傣”。这个命令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但在习惯势力阻挠下未能完全实行,却也将寒食一月缩短为三天,这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了。
唐朝时,寒食节还保留禁火改火之俗。每年寒食将尽时,就让很多人去钻火,谁若先钻出新火,就把火种献给皇帝,可以得到奖赏。赐赠新火,意味着官民开始新的生活。
朝廷要举行赐火典礼,就是皇家把新火火种赐给群臣,表示对臣民的关爱。正如唐朝诗人韩口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
寒食节禁火的寓意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被火烧死的晋文公的大臣介子推,所以寒食节当天只能吃头天做好的冷食,而不能生火。这也寓意着中华民族对品德高尚的贤人的推崇和纪念。
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
同时,每逢寒食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
寒食食品和饮料达数十种,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介休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有企盼国富民强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为教育后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风亮节。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8-19 10:08
寒食节禁火的由来
周代时人们不但有火的崇拜,还有大火星崇拜。那时人们认为天上的大火星是凶星,禁火可以避其灾难。对于火的使用,那时每年每季都要钻取新火,代替旧火,这成为当时国家和民间的一件大事。这样每年春社时节,要祭祀土地神,祈求一年丰收,还要统一禁火。换取新火前有一个停火禁火时间段,曾叫禁烟节,也叫寒食节。禁火期间只能吃提前准备好的冷食,不能点火做热饭。等禁火节一过,赐来新火才可以烧柴做饭。
这种禁火、改火制度,当时有专门的官员负责,也有明确的改火用火规定。四季换火,曾经依不同季节用不同的树木钻取新火。这在《周礼·夏官·司口》中说:“司口,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夏取桑积之火,秋取柞口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又说:“司口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也。”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铎,在街上发布禁火令。第二个原因,应当说是春天干燥,虽然那时比现在雨水多,但也相对干燥,禁火有利于树木生长,也能防止一些火灾。但是禁火又使全国各地冷落萧条,有了病人或来了客人也只能吃冷食,人们称之为寒食。所以说寒食节比春秋时晋国纪念介子推要早得多。
后来,规定每次禁火寒食期限为一月之久。因为时间太长,造成了“老小不堪,岁多死者”(《后汉书·周举传》),周举就书写吊文到介子推庙中祭奠说:“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他的意思是来说明情况,征得介子推灵魂的同意,然后就告诉民众可以在必要时吃“温食”。三国时期,曹操体恤民情,曾经颁布((绝禁火令》(也为《明罚令》),规定“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傣”。这个命令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但在习惯势力阻挠下未能完全实行,却也将寒食一月缩短为三天,这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了。
唐朝时,寒食节还保留禁火改火之俗。每年寒食将尽时,就让很多人去钻火,谁若先钻出新火,就把火种献给皇帝,可以得到奖赏。赐赠新火,意味着官民开始新的生活。
朝廷要举行赐火典礼,就是皇家把新火火种赐给群臣,表示对臣民的关爱。正如唐朝诗人韩口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
寒食节禁火的寓意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被火烧死的晋文公的大臣介子推,所以寒食节当天只能吃头天做好的冷食,而不能生火。这也寓意着中华民族对品德高尚的贤人的推崇和纪念。
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
同时,每逢寒食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
寒食食品和饮料达数十种,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介休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有企盼国富民强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为教育后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风亮节。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8-19 10:49
寒食节为什么要禁火寒食节不能生火的原因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相关传说故事:
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君主献公,十分宠爱他的妃于骊姬,决定把君位传给骊姬的小儿子奚齐,便把太子申生杀害了。申生的弟弟,即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逃到了外国,流亡了十九年后才回国做了君主,即晋文公。
晋文公在落难流亡时,历尽了千辛万苦,原先跟着他的人,大都吃不起苦头,各自逃生去了,只剩下五六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跟着晋文公,介于推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在粮食无援的流亡生涯中,重耳饿得头晕眼花,介子推偷偷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为重耳充饥。可重耳做了君主后,对和他同甘共苦的人,都赏厂官职,惟独就是没有封赏介子推、晋国人民对晋文公表示不满,编了—-首歌谣,替介子推打抱不平、晋文公听了歌谣。他一面看到百姓有意见,一面也感念介子推的功劳,便召唤介子推,想封他做官。介子推与母亲商量后,认为还是不贪图升官发财好,于是便同母亲一起隐居到绵山里。晋文公几次派人找他,他都不出来。晋文公便采取烧山的办法,想把他逼出山。可介子推是个硬脾气,宁可烧死,也不肯下山。
晋文公在旁臣的建议下,在山的三面放火,希望介子推能从没有火的那面下山。大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青翠的山林变成了焦土,可仍不见介子推的踪影。大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已被烧死,同时发现了他用衣襟写就的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以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十分悲痛,下令礼葬介子推,并把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封给他,改名为“介山”。另外还规定,在每年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要禁火、吃寒食,以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寒食节吃冷食:
寒食节的冷食有姜丝排叉、硬面饽饽 、炸焦圈 、糖卷馃、 艾窝窝、马蹄烧饼、螺蛳转儿、馓子麻花、驴打滚、蜜麻花、糖耳朵、糖火烧、芝麻酱烧饼、奶油炸糕等。
寒食节还有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 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 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在晋南地区,寒食节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则全家吃炒面。此外,部分地区在寒食节还会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寒食节饮食要注意什么?
寒食节于每年清明节前一二日,也就是三月中上旬时期,属于春季节日。那么,春季饮食需要注意什么呢?
“春夏补阳”是《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推崇的养生准则,在五脏和五味的关系中,酸味有收敛作用,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吃得太酸、太辣都会损伤阳气。
春为肝气当令,它有利于调节各大脏腑的功能,但有一个缺点,就是易伤脾。而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因此春季应少吃酸以防肝气过旺,多吃香辛的食物可疏发肝气而补益脾气。
此外,韭菜是春季最好的食物,可多吃但不宜过量;而香菜、葱、蒜、莲子、大枣、山药等也很适合春季吃。
懂视网 时间:2022-11-12 23:38
1、禁火节也就是寒食节。
2、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3、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2 06:50
导读: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这是一个吃寒食的节日,也有着扫墓祭祖的习俗,人们扫墓的时候都会禁火,所以寒食节禁火很是重要。那么,寒食节禁火的由来是什么?寒食节禁火的寓意有哪些呢?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寒食节禁火的由来
周代时人们不但有火的崇拜,还有大火星崇拜。那时人们认为天上的大火星是凶星,禁火可以避其灾难。对于火的使用,那时每年每季都要钻取新火,代替旧火,这成为当时国家和民间的一件大事。这样每年春社时节,要祭祀土地神,祈求一年丰收,还要统一禁火。换取新火前有一个停火禁火时间段,曾叫禁烟节,也叫寒食节。禁火期间只能吃提前准备好的冷食,不能点火做热饭。等禁火节一过,赐来新火才可以烧柴做饭。
这种禁火、改火制度,当时有专门的*负责,也有明确的改火用火规定。四季换火,曾经依不同季节用不同的树木钻取新火。这在《周礼·夏官·司口》中说:“司口,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夏取桑积之火,秋取柞口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又说:“司口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也。”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铎,在街上发布禁火令。第二个原因,应当说是春天干燥,虽然那时比现在雨水多,但也相对干燥,禁火有利于树木生长,也能防止一些火灾。但是禁火又使全国各地冷落萧条,有了病人或来了客人也只能吃冷食,人们称之为寒食。所以说寒食节比春秋时晋国纪念介子推要早得多。
后来,规定每次禁火寒食期限为一月之久。因为时间太长,造成了“老小不堪,岁多死者”(《后汉书·周举传》),周举就书写吊文到介子推庙中祭奠说:“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他的意思是来说明情况,征得介子推灵魂的同意,然后就告诉民众可以在必要时吃“温食”。三国时期,曹操体恤民情,曾经颁布((绝禁火令》(也为《明罚令》),规定“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傣”。这个命令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但在习惯势力阻挠下未能完全实行,却也将寒食一月缩短为三天,这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了。
唐朝时,寒食节还保留禁火改火之俗。每年寒食将尽时,就让很多人去钻火,谁若先钻出新火,就把火种献给皇帝,可以得到奖赏。赐赠新火,意味着官民开始新的生活。
朝廷要举行赐火典礼,就是皇家把新火火种赐给群臣,表示对臣民的关爱。正如唐朝诗人韩口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
寒食节禁火的寓意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被火烧死的晋文公的大臣介子推,所以寒食节当天只能吃头天做好的冷食,而不能生火。这也寓意着中华民族对品德高尚的贤人的推崇和纪念。
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
同时,每逢寒食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
寒食食品和饮料达数十种,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介休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有企盼国富民强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为教育后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