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9:50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2 23:58
“灶马蟋”。 蟋蟀科之一种。以生态环境和鸣声拟似得名。广布我国南北各地。形似斗蟋,性喜阴暗温暖,见于野外草石、土间,食植物茎叶。入秋移栖于农舍灶台、火炕、火墙缝隙处,拣食遗落饭粒、菜屑。鸣叫具趋光性,灯光月下,鸣声愈频,“唧唧唧唧”,似小鸡小鸭叫。
灶马蟋是杂食性鸣虫,可以喂饭粒、米粥、梨、苹果、丝瓜、菱肉和各种菜叶,并用小盂供给饮水。若食物供喂不断,它可以常年不断鸣叫。其鸣声较为单调,但却细柔而清脆,而且不厌其烦地连续不断,尤其是在夜间听它连续的“唧唧”之声,具有催眠的作用,不少人习惯于听着它的鸣声入眠。
民间传说,灶马蟋是灶神的坐骑。在唐代《酉阳杂俎》中有描述:“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也。”意思就是说,灶台有灶马就是能吃饱饭的象征。
是一种吉祥动物,有丰衣足食之寓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1:16
这个是突灶螽、灶马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2:51
中华蛩蠊(QiongLian)是中型昆虫,体细长,无翅,暗灰色,触角丝状,复眼小,尾须长,颇似双尾虫。多栖于1200米高山的苔藓、石块下和土中,种类极少。1985年我国昆虫学家在长白山区首次发现蛩蠊目昆虫,并被命名为“中华蛩蠊”,为我国两种一级保护昆虫中的一种。中华蛩蠊体长形,长约10毫米,头宽3毫米。背面和头部棕*,较暗,腹面、足、触角晓瑰色,较淡。体表被细毛,腹部两侧和足着生稀疏深棕色刺状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