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08 03: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04:22
1933年,《新歌1-10集》出版,黎锦晖时代曲的又一场急风暴雨1933年9月--12月,上海大众书局为黎锦晖出版了《新歌1-10集》,每集12首歌,10集共120首,10集的标题分别是:《三星歌集》、《四美之歌》、《明月夜曲》、《都会的歌》、《隔墙歌谱》、《玫瑰室曲谱》、《出塞新声》、《甜歌一打》、《倚琴楼歌谱》和《芸窗歌选》。出版后,十分热销,1934年5月再版重印。这些歌分别由王人美、黎莉莉、薛玲仙、胡笳、严华、白虹、周璇、张静、徐来、张素珍、英茵等歌星灌录了唱片。这些歌星是黎锦晖的“明月社”培养出来的,唱着黎锦晖的歌登上中国流行歌坛的第一代歌星。当时的收音机里、留声机里整天播放她们的唱片,大街小巷都是她们的声音。120首歌同时推出,黎锦晖时代曲的又一场急风暴雨。1934年,黎锦晖的时代曲捧出了“三大歌星”,这一年被称为“歌唱年由于流行歌曲的极受欢迎,上海多家民营电台,为了招徕顾客、推销商品,纷纷邀请歌星到电台唱歌,于是,播音歌星作为一种”行当“应运而生。在播音团体风起云涌,播音歌星成群结队的客观形势下,上海《大晚报》副刊编辑崔万秋,审时度势,发起举办了“三大播音歌星竞选”活动。为了搞好这次活动,《大晚报》从5月2日起开始开辟了“今日精彩播音节目”专栏,每天都预报各播音团体的某一位歌星在哪一家电台播音的时间、播唱哪一首歌曲,以便听众有选择地收听。正式竞选从5月26日开始,6月14日结束。当年的这一次中国流行歌坛首届播音歌星竞选,和现在的电视歌手大赛不同,没有初赛、复赛和决赛的过程,也没有参赛歌曲,歌星们每天照常到电台播音,听众每天投票是选举他们喜欢的歌星,最后以得票多少决定名次。6月14日《大晚报》第五版发布了这次竞选的结果,榜上有名的歌星102人。代表“明月社”参赛的白虹夺得第一名,成为中国流行歌坛的第一位歌后;出身“明月”代表“新华”参赛的周璇排名第二,“妙音团”的汪曼杰排名第三,三大歌星都一举成名。1934年5月2日至7月9日上海《大晚报》“每日精彩播音”栏目的记载显示,分属不同播音团体的歌星人人都唱黎锦晖的歌,这些歌包括他1928-1933年出版和灌录唱片的200多收时代曲和电影歌曲,而且一首歌是你唱我也唱,每天从早到晚,人们从广播里听到的基本上都是黎锦晖的歌。此间,白虹在电台唱过的黎锦晖歌曲近70首,周璇唱过的近60首,汪曼杰唱的30余首。这就说明,三大歌星的成名曲都是黎锦晖的歌,这次竞选活动,充分展示了黎锦晖在流行歌坛无人可以与之争峰的地位,由于黎锦晖的作品无处不在,黎锦晖的影响无处不在,上海滩的人们,生活在黎锦晖的作品营造的文化氛围之中,这一年被称为“歌唱年”。同年,黎锦晖应杜月笙之邀,为其即将开业的扬子饭店舞厅组建了一支完全由华人乐手组成的爵士乐队,这是中国乐坛第一支华人爵士乐队,名为“清风舞乐队”,黎锦晖还为乐队提供乐谱和歌星伴唱的歌曲,其它舞厅也找黎锦晖帮忙,纷纷组建华人爵士乐队。这是黎锦晖在流行音乐史上的又一开历史先河之举。1935年,黎锦晖时代曲的广泛传播,使中国流行歌坛步入了中兴时代和黄金时代1934年举行的三大播音歌星竞选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由于播音歌星、播音团体的火爆走红,1935年8月,中国第一份(似乎也是唯一一份)《歌星画报》问世。第一期在《歌星论坛》专栏发表的一篇题为《贡献给歌咏界》的文章,作者说:“自从黎锦晖先生首创新流行的歌曲后,爱好歌曲的人们,也都会哼几句唱儿声了!学校里也有采编教材的。直到现在电影界的声片里,也有不少美妙的歌曲编排出来;无线电播音里也不时听得到那流行的歌曲;所以,歌咏界在现在正是黄金时代”。在同一页上的署名赵恩的作者在《谈谈播音歌咏团》的文章里说:“无线电在中国已是雏形的发达,播音歌咏团也随之而达中兴时代......”。70多年前的这些文字记载告诉我们,以黎锦晖为创始人的流行歌曲,当时广泛传播,广播里的歌唱节目最受欢迎,有的歌还成为学校的教材,爱好唱歌的人都会哼唱,歌咏界达到了中兴时代和黄金时代。1936年,《明月新歌128首》问世,一篇引言,纵谈过去未来,影响深远1936年初,上海知新书局为黎锦晖出版了《明月新歌128首》,这些歌是他1034-1935两年创作的积累,分“社会国家”、“勉励讽刺”、“歌剧主题歌”、“电影歌曲”、“儿童歌曲”、“抒情歌曲”和“滑稽评剧”七个部分。这些歌有些已陆续和读者见过面,且内容比较杂,没有产生此前集中出版歌曲时的轰动效应。然而,他为这本歌集所写的“引言”却引起不小的反响。这份“引言”,是黎锦晖对几年来把他的流行歌曲斥为“靡靡之音”的*一次集中的回答。他坚定的认为:“......群众所需要的,我们所供给的,在音乐的立场上,虚心静气的研究一下子,干脆说一声‘俺没错’。“”中国人说中国话,而且应该能兼通国语;中国人唱中国歌,而且应该能唱流行最普遍的歌。这不是极平常的事吗?何用大惊小怪!“”未来的一切似乎用不着自己表白,明白的人多了,或许代替我们大说而特说。只要宇宙不灭,这些种子从萌芽而荣茂,终有使中国音乐从下层冒起出头的一天。“黎锦晖的这些话,使我们看到,他对自己所从事的时代曲创作充分肯定,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他不只是成就卓著的作曲家,而且是一位*远瞩的思想家。在历史向前推进了近80年的今天,人们终于开始认识《毛毛雨》,理解《毛毛雨》,开始认识黎锦晖,理解黎锦晖,该是”大说特说“的时候了。1936年5月,黎锦晖随”明月歌剧社“去南京后转湖南长沙,”一轮明月下南洋,两袖清风回故乡“,是他对自己1年”明月历程“的极富沧桑之感的感叹!黎锦晖作为流行歌曲创始人的历史必然性20世纪的中国音乐是由传统音乐向现代音乐转型的一百年。这一转型的根本标志,就是音乐由”少数人欣赏“,转向”为多数人吟唱“。这种转变由学堂乐歌开始,接下来就是时代曲的大量问世和广泛传播。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社会,要求”民主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已成为时代的呼声。时代曲的基本特征是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它可以满足人们要用歌声唱出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爱与憎的强烈愿望。时代的呼唤,国人的需要,是时代曲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社会自身的因素和条件。20年代的上海,已经是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大都会。伴随着经济活动的”西风东进“,欧美和日本的戏剧、电影、音乐、歌舞也纷纷涌入中国。意大利的米兰大歌舞团、美国的丹尼斯古典歌舞团、法国的邓肯舞蹈团、日本的宝冢舞蹈团等,都先后来上海演出,*侨民业余剧团活跃在上海的舞台上,西方的流行音乐和歌曲也开始在上海流传。外来的影响也催生了时代曲在中国乐坛的崛起。时代的呼唤,历史发展的需要,由谁来响应,由谁来付诸实践?为什么是黎锦晖第一个写出了《毛毛雨》,成为中国时代曲的创始人,而不是由其他作曲家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这是黎锦晖自身的条件所决定的”历史的必然“。黎锦晖是一位极具维新思想和超前意识的著名教育家、作曲家、儿童文学作家和戏剧家。在创作时代曲之前,他已在中国近代史上不断地开历史先河,始终走在时代大潮前列,是名扬四海的风云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