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08 10: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14:06
自我设障不仅影响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还影响心理健康,有碍人们对正常生活的适应能力。根据上述原因,我们认为,矫正自我设障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正确归因,培养健康的自我概念
人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于不同的原因,将影响自我设障,在成功的归因中,学习者将成功归之于内部稳定的原因(如能力)时,能促进积极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激发其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稳定地归因决定着未来成功的希望(可能性)。如果学习者将成功归之于外部稳定的因素(如任务容易),可能会降低期望,由此引起的感受和导致的影响不利于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
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再归因训练,将有助于增强其未来成就动机水平,提高学生对未来学习成功的期望,引起学生情绪反应方面的积极变化,改变自我概念,减少自我设障。如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不充分准备和缺乏努力,这种训练可以增强儿童在面对失败时的坚持性。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创设情境使他获得成功,使个体的潜能转化为真正的成就。帮助个体提高成就动机水平和自信心。经常给学生灌输这样的观念和语言暗示,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成功和失败,他们必然对成功作出归因。他们对自己学习成功是如何归因的?在自我归因过程中有什么特点?了解这些,对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培养自我概念,避免自我设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健康的自尊
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自我肯定及信赖的方式。自尊的生存价值在今天尤为重要,健康的自尊能使自己适度坚持自己的想法、欲求及需要;学习欣赏自己的行为,正确评价自己;为此,要求低自尊者首先要了解现在的感觉,希望自己做何改变。然后制订计划,实施行动。如果我们尊重自己和接纳自己,我们的举止也会去强化这项事实,而要求别人善待自己。例如学习与自己为友,做了错事,不会自责不已,不否决事实,不逃避责任,而是分析原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敢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我们必须追求获得价值感,才能活得好;我们必须懂得欣赏自己的行为,并认为自己得到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行为方能适当。
自尊是意识的免疫系统,它赐予我们坚定和力量,使我们对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有信心,最后期待自己的耕耘有所收获。它与健康的免疫系统一样,虽然无法保证使人永不生病,但却能增强我们对疾病的抵抗力及复原力。同理,健康的自尊亦不能使我们在逆境中永不受焦虑或沮丧的侵扰,但却能使我们坚持地去面对并跨越逆境。高自尊的人当然也会被困境击倒,然而他们很快能重整旗鼓。
(三)挑战不合理信念
人们持有不合理信念而导致的自我设障,往往妨碍心理与行为的恰当反应。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认知和行为,促使其价值取向的改变。为此,首先要检验他们所具有的不合理信念的存在,如是否对自己进行绝对性认知和自行揣测别人的心意来反映?在描述情境时,是否夸大其词或在没有证据时就预测未来?这些不合理信念是怎样困扰情绪和行为的?自己又是如何固守这些信念的;经过分析,使之认识到他们的自我设障并非来自某事件或情境,而是来自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学会与自己的不正确结论对质,澄清不合理信念的存在;同时,不妨寻找一些替代的观点,做到明确具体,然后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掌握合理逻辑的思考方法,加强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训练,减少自我挫折,是避免自我设障的重要方面。
(四)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
心情压抑者的想法往往笼统,以偏概全,难免得出错误结论而自我设障。为此,应建立可靠的人际关系,当心情压抑时,利用自己的支持系统,向亲人或朋友倾诉内心的感觉,取得他们的理解和帮助,不至于夸大自己的忧虑之事。最好、最科学的支持系统当属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如果能与心理咨询专家取得联系,是最佳的选择。同时,要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动与人交往,扩展自己的思维;还要学会善待自己和奖赏自己。善待自己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善待方法,如回忆能给自己带来欢乐的事情和成功的经验,做自己喜欢的事等。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自我支持环境,帮助自己朝希望的方向转变。
(五)改善重要他人态度
一个人自我设障的形成,深受社会教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采取赞赏、奖励、高期望、宽容的态度教育孩子,他们的自我概念就高,能肯定与接纳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很少自我设障。此外,师生关系也影响自我设障。教师的教学水平、个性等影响着学生,而学生的学习成绩、活动表现则影响着教师的评价。教师如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会比以消极的态度能使他们的学业成绩改善更快,自我设障行为会有所改善。
个体自我设障的形成,还在于重要他人不恰当的社会比较。个人自我评价的标准设立的依据是重要他人的多次强化而内化为自己信念的。儿童通常依自我的行为是否比得上他人设立的标准,用自我肯定和自我批判的方法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而确立的。在这个过程中,*对儿童达到或超过为其提供标准的行为表示喜悦,而对未达到标准的行为表示失望。比较中,*往往忽视个体差异,总是拿孩子的缺点与他人的优点比,使孩子总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儿童就根据他人反应形成了不恰当的自我评价标准。儿童就是在这种不恰当的比较中,形成自我设障。因此,改变重要他人的评价标准,帮助个体根据过去成绩建立自己的努力目标,让学生在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机会就多,对自己就会有信心。如果现在的努力有明显的效果,就会增加对自己的期望,避免自我设障。同时,要使学生正确的社会比较得到长期泛化的支持,辩证地看待自我,增强主体调节能力,还要创设情境进行行为演练。如改变重要他人的观念,对其进行接纳、共情、尊重、鼓励等方面的培养,改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发挥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就会减少自我设障。
(六)强化自我肯定训练
研究发现,自我肯定经验能降低自我设障的动机和倾向(Charles E·Kimble等人)⑥。自我肯定使一个人积极的特征更加明显,当一个人专注于成功的经验时,很难同时去想失败的经验。一个人的自我肯定特质很少受其他人的影响,如果人们被允许表达他们自己的积极特征,则很少自我设障(Steel,1975),并且能承受对他们胜任或能力的评价;即使不良经历唤醒的被试在描述他们的特征时,他们也能肯定自己。
要使人们具备自我肯定这一特质,就必须进行自我肯定训练;首先进行认知训练。针对人们不恰当的思考模式和自我设障内容,请自我设障者描述问题情境,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然后帮助他澄清问题,确认认知目标,练习应变思考能力。其次,行为演练。多用角色扮演,使情境更加*真,增加其同理心。练习时,应先从容易的行为开始,然后以渐进的方式逐步练习较困难或较复杂的行为。每次练习后给予行为正强化。同时,还要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基本权利,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坚持自己的权利,并进行练习。
自我肯定训练需要长期坚持,就会具备自我肯定观念与行为,避免自我设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