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指南》谈谈在谈话活动中应如何培养幼儿文明的语言习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06 09:0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8-06 13:21
1、讲文明语言,礼貌待人。
如对父母师长要尊敬爱戴,主动称呼;见到客人,主动问好;要经常使用“您”“请”,“您好”,“谢谢”,“不客气”,“对不起”,“不要紧”,“请原谅”,“再见”等文明语言。
2、举止文明,落落大方。
俗话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当别人工作或休息时,要保持安静;借别人东西要事先得到允许,并及时归还;不乱丢垃圾,并能主动拾起地上的垃圾;当别人有困难时,要主动关心,热情帮助;对同学要有爱团结、互助谦让;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
3、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6 10:29
而教育的非正式活动正是通过一个比较宽松、自然的环境,让幼儿在贴近生活的状态下,自发自主地运用语言进行学习、交往的过程。
1、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敢说。
许多刚入园的孩子都较胆小,羞于在众人面前表现,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等,导致有些幼儿变得“沉默寡言”或一个人自言自语,这时教师应善于发现,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调动幼儿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它体现了教师与幼儿关系上的平等,体现了教师对幼儿人格的尊重,这样才能使幼儿有话敢说,有话愿说。而非正式活动正是给了每个孩子这样一个空间。
在非正式的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可以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在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里,孩子们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2、丰富、有趣的材料,让幼儿可说。
在每次的非正式活动中,都会有许多丰富的操作材料,而这些材料都是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及幼儿的年龄特点等设计制作并投放的,带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幼儿在对这些材料地反复摆弄中,在具体事物与具体动作的实践中,会自然而然的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6 11:47
的话题,是否具有倾听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从语言信息量而言,当幼儿围绕中心话题进行交谈时,他们的思路是呈辐射状向外发散的,而不同个体间的经验也多种多样。因此,幼儿需要在头脑中建构一系列问题:我需要说什么?他在说什么?他说的和我一样吗?我有没有相同的经验?……
1.对教师语言的倾听
虽然谈话的语言环境比较宽松,谈话活动中没有统一的答案和看法,但是在谈话活动中,师幼都是围绕某个话题进行拓展和延伸的。可以说,话题是幼儿谈话的“引子”。因此,在谈话活动开始之前,幼儿需要知道自己要谈什么,是周围环境的变化还是对节日的感受,是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还是对某件事情的描述等。在中心话题的框架下,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表达。倘若谈话活动成了每个幼儿语言表达的“大杂烩”,就无异于饭后闲聊,自然违背了谈话活动的初衷。因此,创设一个幼儿都感兴趣、有过亲身体验的话题是保证谈话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只有这样,幼儿在听清楚了谈话的话题后才有话可说,否则便会出现三言两语不见下文、全班幼儿变“哑巴”的局面。
在谈话过程中,教师需要以不同的身份对幼儿的谈话进行一定的指导,而学会倾听教师的语言也是提高幼儿说话水平的关键。因为教师时而是一个参与者,分享他们的喜悦;时而是一个引导者,引领他们谈话的方向;时而是一个旁观者,融人他们的经验世界等。如教师对幼儿某些前后不一致的表述产生困惑时,可以通过语言求证让幼儿解释与澄清,而不是以“嗯”、“啊”敷衍了事或者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思路得以清晰,表述的连贯性、完整性得到加强;再如教师对幼儿做少许硬性规定,要求幼儿不讲重复的内容时,幼儿不仅要领会所听到的要求,还要仔细聆听同伴的讲述内容以避免内容重复;又如教师在参与谈话时,可以通过“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你当时是什么感觉呢?”等提问激发幼儿的回忆,帮助幼儿理清表述的条理,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倘若能抓住教师语言中的信息,对话题的表述将更深入,谈话经验也得到了进一步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