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怎怎么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5:1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16:13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16:13
多看些唐诗,唐诗是古代中国诗的巅峰,唐诗是中华民族的魄宝,唐诗中有许多好的对联。
多看些《时古对类》的对联书籍,这些编词与词相对的书实用价值高,读者读后易记住那些词与什么词相对的好。
刚开始写对联时先多写短联,待短联能写好后再写长联。
对联分严对宽对,古时重形式,今时作诗作联作文比古时更重内容,因为现代社会科技有大的发展人们的视野更为开阔,可写的内容与古时比更多,它需有宽松的适宜的表达形式。
作联式是尽量规范化的,是讲得头头是到的,是力求无误的模子,世上有完美的目标,以便无误的追求,目标不应有错,以免一错百错,世无完人,世无尽善尽美的事,对联写得合联律十之*只要内容好可以算成合格的对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16:14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1、表达内容上相关这里的相关,可以是字数相等,内容相关,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或是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如,觉行*,功德严庄。心平积福,欲重遭殃。这一句就是内容表达上相关,都在告诫人们要静心。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最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书写对联的时候,尽量都要表现一种人生的哲理或是对未来的祝福,这样我们书写的对联才好挂出来,供大家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