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武状元是怎么一回事?他和文状元有联系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9 08:0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3:28
武举是古代中国科举考试中的武科,设置目的是选拔军事人才。最早是唐时武则天于公元702年开始推行,考试内容包括箭、弓、刀、石等。以后宋、明等朝都有武举(项目略有变化),至清末废。
武举中夺魁的是武状元。这是相对于文举的,中武举者称为武举人,武举第一则称为武状元。武状元的称呼大致在宋代以后才有。
武状元和文状元,在民众流俗中分别是“将星”和“文曲星”下凡,都是国家栋梁,但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废时行,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也要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宋代以后的武举人都要具备一定文化知识才行,即武科考试中有策问,相当于今天的笔试,内容主要是兵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3:29
相传,明代杨慎考中状元后,在从水路返家的途中,遇上了一位武状元的船。两只船谁走前谁走后,直接关系到各人身价,一时互不相让。武状元沉思半晌,眉头一皱,对杨慎道:我有一联,你能对上,我甘愿尾后。他出的上联是:
二舟同行,橹速哪及帆快;
武状元利用谐音,既指物,又指三国时的鲁肃和西汉时的樊哙,含有文不及武之意。杨慎当时未能对上,只得忍辱居后。此事过后,杨慎耿耿于怀,直到儿子娶亲之日,还在思虑。这天,当拜堂之声唤起鼓乐时,他猛地拍案叫道:有了!原来,他此时终于对上了几十年没有对上的对联: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杨慎这联也是利用谐音,既指物,又指北宋中期的武将狄青和西汉时的萧何。狄青是武将,萧何是文官,武不及文。
对是对上了,也算是报复了,不过却成了杨状元一生的憾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3:29
通过科举考试比武选出来的人
和文状元没啥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3:30
武状元时通过比武决定的,与文状元没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3:31
支持一楼的。说的很详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