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4: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0 11:45
评价《中国历代*得失》:
一、君权相权之论囿于“君主立宪”的观念:
刚开始听“前言”的部分,听到钱穆反复强调中国古代*也有很多优点,不能以现代的民主观念去简单粗暴地一律斥之为封建*,觉得他很客观,然而仔细听下来,发现他其实还是落进自己所批评的“窠臼”,虽不是以西方的民主观念去套中国的古代*,却是以“君主立宪”的观念去套。
从一开始对汉代的*组织的分析,到唐、到宋、到明、到清,他始终贯彻这种观念,将君权与相权分立,认为宰相代表着*,因此权力在相就认定为好制度,权力在君就认定为不好。
若如此,则为何要有君呢?说到底,在保留皇帝的前提下,君权与相权类似于现代公司制下的股东与经理,论产权必定是属于皇帝/股东,宰相/经理只是具体的经营者。
由于皇帝世袭,皇帝未必是一国之内最懂具体管理国家之道的人,犹如股东未必是最懂具体经营公司之道的人。
所以具体的经营权交给宰相/经理,主要并不是因为皇帝/股东不可能单凭一人之力做具体的经营管理之事,要知道宰相/经理同样是不可能单凭一人之力去做具体的经营管理之事。
钱穆一味强调君夺相权一定不好,却说不清君的作用为何,给我的感觉是他在生硬地用“君主立宪”的思想去套中国古代*,而且还是用英国的“虚君”而不是日本明治维新时的“实君”去套。
不管怎样,钱穆就是基于这种“权力在相就是好制度,君夺相权一定不好”的观念,认为唐的*制度比汉差,宋又差于唐,但都还算好。
到了明就非常糟糕了——然而明朝的“内阁制度”下明朝的皇帝长期不理事*也照样运行如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接近“君主立宪”的时期。
这又如何说得通呢?钱穆从*架构上辨析中国从明代起就没有了制度化的相权,张居正之所以被当时的朝臣目为僭越就是因为他名不正言不顺,可是如此非制度化的做法却长期实行,事实明显不支持“非制度化”之说。
而明朝的皇帝之所以不肯理事,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权力太小,不能随心所欲地行事(连叫谁做爸爸都自己作不主),于是索性来个消极怠工以示*,这跟钱穆认定从明朝开始皇权侵夺相权又是截然相反的矛盾。
二、地方*的优劣:
除了**的制度之外,钱穆还认定地方*制度的优劣也是如出一辙地走出一条从汉代最优、唐差于汉、宋又差于唐、明清跌到低谷的每况愈下的路线。先不细论这观点的对错,只说一点:从唐开始,地方*的制度就比汉要差。
则为何这个趋势会一直延续至明清?我发现钱穆对中国古代*制度中他认为错误的地方,往往都是只有批评,没有解释。例如后面说到明清时关于胥吏也是有批判没解释。
我听下来觉得这胥吏跟《是的,大臣》中描写的英国公务员相当类似,但显然英国公务员与*家的区别与流品无关。
说回地方*的制度,钱穆一味只说汉唐之后如何如何的不好,但为什么中国还要选择这样糟糕的制度呢?要知道早就有汉唐的好经验在前,并没有信息费用的问题啊。这其中必有局限条件的约束,导致无法“复古”。
钱穆对汉朝无限推崇,给人的感觉就有如古人崇尚周朝一般,完全没有解释为什么制度往坏而不是好的方向变化,难道是要归咎于“人心不古”?
再具体地看他的分析,他认为汉代的地方*制度最优,是因为当时地方*首脑的权力、地位最高,然而这种观念岂不是与*集权相冲突吗?于是我突然明白了,汉代的地方*首脑权力、地位最高可不是因为汉朝人知道这是最好的制度。
于是采用之,而是当时的*集权程度还不强——迟至汉武帝之前都还要削藩,汉初更像是郡国制而不是郡县制,比周朝的封建制唯一更集权的表现只是“非刘不王”而已。
刘姓王的权力那么大,与之相应的地方*首脑的地位当然也跟着水涨船高。
如何评价《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评价《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君权相权之论囿于“君主立宪”的观念:刚开始听“前言”的部分,听到钱穆反复强调中国古代政治也有很多优点,不能以现代的民主观念去简单粗暴地一律斥之为封建专制,觉得他很客观,然而仔细听下来,发现他其实还是落进自己所批评的“窠臼”,虽不是以西方的民主观念去套中国...
如何评价《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第二,钱穆是一个发现问题的高手,但是钱穆最起码在《中国政治得失》一文中,没有感觉到他在认真的想如何解决问题。他很好的总结了中国历史上种种政治形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优缺点以及最后瓦解的问题,但是却没有能够告诉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对于现代的事情,钱穆对错都没有讲清楚,过于强调意识形态上的...
如何评价《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书中钱穆先生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这恰恰是对当时先生写书的环境反映。那时候的中国仍是弱国,弱国就容易自卑,自卑就容易自我否定。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梳理与评价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深入解读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宝典,它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领悟到权力制衡、选官公正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让我们从历史的回声中,探寻未来中国政治的可能与方向。
读了《中国历代得失》这本书的读书收获
我认为此书的重点应在历代政治而不在得失。当然,作为讲稿录成的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如不够系统,文章的结构略显凌乱。此外,钱穆先生在本书中在讲授知识要点时也颇为生动,往往能把难懂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例子。政治制度其实比较深奥,各个方面的关系错综复杂,不易明白。尤其是古代的政治制度,其...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的三点感受
重新翻看了钱穆先生的《历代政治得失》,最后总结几个感受:1,我们自秦汉、盛唐、大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当然钱穆这里主要谈社会治理制度,都是领先于世界几百年的。只是到了明中后期连续遇到多个奇葩的皇帝,逐渐葬送好局,西方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从蛮荒快速升腾到近现代文明。即便如此,清朝在逐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十六讲媒体评论
通过研读文学经典,能陶冶情操,增长才情,使“腹有诗书气自华”。研读哲学经典,能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研读伦理经典,能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明辨廉耻、是非、荣辱、善恶。总之,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领导者能吸收前人智慧和经验,培养出浩然之气,塑造高尚人格,提升人文素养...
再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制度的魅力
钱穆先生1955年成稿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纵论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国防兵役制度,从制度诞生的背景和历史的沿革演绎来分析,在历史中看历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当时的实际要求来检讨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
如何评价《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适不适合高中生读?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有过通识性的了解,那么这部书比较适合中学生。因为这部书看起来还算不太累,我三天就看完两遍了。建议不要深究,因为这部书有的地方提供的角度还是不太可靠的,中学生读书最大的问题就在缺乏和作者观点保持距离这一点上,所以我鼓励多读,不鼓励深究。多读了,经验性的理解各个作者组织...
如何评价《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架空历史。这个评价真不是我的发明。吴宗国在《盛唐政治制度研究》的序言里就直接吐槽说钱书中描述的是“不存在于唐代任何一个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实际上仅从唐宋两讲来看,确实是几乎每段都有大量的事实错误,场面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