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5 03: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4:11
据记载:元朝期间,顶云为寨。公元1371年(明洪武4年),设立了“顶云长官司”。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成立了顶云乡。当年,顶云人民建立了临时组和常年互助组25个;接着又发展了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社9个;后来,进一步建立了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集体化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6个。1958年,顶云与鸡场乡合并为“星火人民公社”,后改为顶云公社。1992年实行撤区并乡,原顶云乡、新场乡、包包乡合并为顶云乡。 1976年,顶云乡石板井村陶家寨生产队有30多户180多人,与全国各地一样,陶家寨以生产队大集体的方式经营管理土地,农民人均年收入仅为56元,人均粮食100多公斤,许多家庭在过完春节后就已经断粮,常以野菜混合谷糠充饥,生活十分困难。看到这种现状,生产队长李国昌、副队长罗明才未能让全寨老小180多人吃上饱饭,内心惭愧,决定让群众重新推选有能力的人来当生产队长。
1976年新春的一个晚上,寨上罗国民由于被钢钎扎伤左脚,李国昌、罗明才、陶天云、陈宗富、陈高忠、罗定尧一同去家里看望。大家在一起摆起“龙门阵”,谈到了当时生产状况和艰难的生活,李国昌、罗明才很伤感地说道:“作为生产队的领头人,没有把生产搞好,害得大家吃不饱、穿不暖,这个队长我们实在是没脸面干下去了,今晚借看罗国民的机会,把我们的想法跟大家讲讲,也拜请几位向全寨老幼说清楚,另选他人干了。”“你们不干谁干?”大家争论着。无论怎样劝说,李国昌和罗明才还是坚持不干。大家沉默了,知道现在的生产管理方式,谁当队长也难搞。出工人喊人,做工人看人,收工人赶人,窝工现象严重,生产马虎,粮食产量根本上不去。李国昌、罗明才不干,不可能让陶家寨没有领头人。可能是李国昌、罗明才事先商量好的,李国昌开口说道:“我们当中陈高忠能担起这个重任,他胆大心细,头脑灵活,爽直口快,社员们都很听他的。”大家细一想,确是这么一回事,于是都表示赞同。陈高忠中等个头,正值中年,身体健壮,做事风风火火,到过贵阳修过铁路,有些见识,看到大家这样信任,回想全寨人的艰难生活,压力、责任涌上心头,当时勉强答应:“让我回去好好想想。”此时已经是深夜了,大家心事重重地起身告辞,罗国民在家人搀扶下送到门口,心酸地说:“让大家白坐了一晚上,连酒水都没喝上一口。”
从罗国民家回来后,心里一直在想:现在生产搞不上去的原因是生产队大集体窝工现象比较严重,管理上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天晚上了陈高忠硬是想了整整一个晚上,因为他知道,如果担任了生产队长,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第二天晚上,李国昌、罗明才邀约陈宗富、罗国民、陶天云、罗定尧到陈高忠家。李国昌说:高忠,大家推选你,你就当这个队长吧!看到陈高忠下不了决心,大家都在极力劝说,情绪比较激动,陈高忠很感动,想了想说:“好,就试试,但有三个条件:一是把生产队的田地和劳动力分成三个组;二是15头耕牛和所有农具按三个组分下去;三是生产队以前的账我不管,重新建立新账”。陈高忠提出的“三个条件”,大家吃惊不小,这是变相的“包产到组”,与当时的“队为基础”的生产管理方式相违背,一旦上面知道是要挨批斗的,甚至还得坐牢。但吃不饱饭,以红籽、野菜、米糠充饥的日子让人承受不了。为了让全生产队180多人能吃饱饭,最后大家赞同了陈高忠的意见,决定搞“包产到组”。
以后的几个晚上,在生产队的公房里,陈高忠他们一直在讨论具体作法。最后确定:一是定组和各组组长;二是定土地产量;三是定人口定劳动力;四是定耕牛和分农具;五是定副业人员;六是各组送粮人员。又针对全寨老小定了五条规定:一是全寨大人、小孩,不论在什么时候,对外(包括外寨亲戚、朋友)不能说本寨“包产到组”的事;二是婚丧嫁娶不能大办酒席;三是不能把粮食借出去;四是不能把粮食拿到市场上去卖;五是不管谁问,只能说粮食不够吃。谁走漏风声,天打雷霹,大家撵他搬出陶家寨。于是,“包产到组”就这样在陶家寨悄然进行。
到了秋天,粮食进仓后,陶家寨粮食产量比往年增加了两倍多,人均吃粮从原来的100多公斤增加到250多公斤,人均收入从原来的几十元增加到200多元。实践说明“包产到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让全生产队的人吃上饱饭。陈高忠的大胆尝试取得了成绩,让全生产队人信服。虽然收成不错,但陈高忠每天还是紧锁眉头,“包产到组”社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还不够高,能不能把土地再分细一些,分到每家每户,那样粮食肯定能大幅度上升,但风险更大,更需要周密的安排和部署,更要得到大家的大力支持。如何搞还得找“老伙计”们商量商量。
在陶家寨的后山上,有一块100来平方米的凹地,背靠大山,前面、左右都是茂密的树林,当地人取名叫“灯盏窝”,沿山而上只有一条路可以进入,平常根本不会有人来这里。凹地较为隐蔽,另一头有一出口可以进入后山,陈高忠就选择了这里作为商量的地点。陈高忠借以看生产队后山地坎为由,通知李国昌、罗明才、陈忠富、陶天云、罗国民、罗定尧到“灯盏窝”商量土地分到户的事,七个人到齐后,为了安全起见,让年龄最小的罗定尧到“灯盏窝”入口处往下观察,如发现异常情况,以“咳嗽”为信号,一起往后山撤。在安排妥当之后,大家在凹地*席地而座,陈高忠把土地分到户的想法告诉了大家,并表示出现问题,责任由他个人承担。此事非同小可,若被上面发现,比包产到组更严重,稍不慎就会被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肯定要被抓去坐班房。大家都是队委会成员,都发表自已的看法,经过一下午的讨论,最终还是决定搞“包产到户”。为了形成风险共担,大家必须签字画押。晚上,大家来到陈高忠家,在堂屋中灰暗的煤油灯下签下了“合约”,并按上手印,只可惜后来保管“合约”的会计担心娃娃拿出去“招大祸”,结果东躲*,加之上头*大变后没在意,致使这宝贵的历史资料遗失。合约的大体内容是:为了让我们陶家寨老幼能吃饱饭,我们大家共同商量,将全生产队田地分到各家各户,若有哪个因此事被打板子坐牢,这家人的生产生活由大家共同负担。“灯盏窝”签约后,陶家寨生产队的“包产到户”正如他们“签约”所定下的“规矩”一样进行,为了不让外人看出,他们在田、地两边埋下石头桩子为地界,由绳子拉好直线划分庄稼,并在口袋上作记号,在粮食收进仓之后,晚上分别送回家。这一年的粮食产量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
陶家寨农民的“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充分体现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对推动农村改革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1978年春,顶云公社28个生产队已有近10个队悄悄搞起“包产到户”。八角岩生产队副队长伍正才认为要搞就要光明正大的搞,于是写了3封信,分别发给贵州**、安顺地委*和关岭县委*,公开提出:八角岩生产队要搞“包产到组”。
1978年4月10日至13日,顶云公社集中全社28个队的队长、会计及每队选派的贫下中农代表64人参加农村经济*骨干*。时任县委*的李清泉在*上,同意“包产到组”试搞一年,并改名为“定产到组”。到了秋收季节,“定产到组”的16个生产队全部增产。
1978年秋,*贵州*正为参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工作会议做准备,关岭县委向时任*第一*马力同志汇报顶云公社“定产到组”的情况,马力表示:可以试验。并要求县委赶快整理材料送交**,作为参加*工作会议的参考。
1978年11月11日,《贵州日报》头版头条旗帜鲜明地宣传顶云公社“定产到组”姓“社”不姓“资”和“定产到组”行之有效的主题,观点明确、倾向分明。
2008年7月3日,安徽省凤阳县与关岭自治县在安徽凤阳县签定协议结成有好合作县。这标志着具有时代意义的“北凤阳、南顶云”牵手共谋发展。“顶云经验”和凤阳小岗“大包干”是我国农村改革最前沿的两面旗帜。
顶云乡*、*决定在全乡大力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乡里决定,从上级财政扶贫资金等渠道筹资100万元,对凡是在全乡规划连片范围内规模种植的农户(可以是外乡农户),*每亩补助500元的种子或物资,同时,由乡*、乡蔬菜协会及所在地村委会协调解决好水、电、路的使用及培训种植技术等问题。 顶云乡的*出台后,2007年,顶云乡仅晚秋番茄规模种植达到5000亩,花江、断桥、关索及铜仁地区思南县等地28名土地经营能手和顶云乡13名种植能手,出面承包经营。平寨村种植经营35亩晚秋番茄的承包大户,番茄最高亩产量5000多公斤,最低4000多公斤,均价在每公斤2元左右。每亩土地除了支付地租500元、工资1200元、农药及种子、肥料1800元后,承包方每亩地种植一季西红柿纯收入在4200元左右。
目前,顶云乡探索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已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并且在关岭全县推广。到目前为止,关岭自治县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在全县蓬勃发展起来。2007年以来,花江镇、八德乡、关索镇、坡贡镇等13个乡镇600多名种植能手出面租地经营,形成规模种植的土地面积达到3万余亩,先后建成了断桥早菜基地、新铺西瓜基地、板贵花椒基地、坡贡生姜基地、永宁,顶云晚秋淡季蔬菜基地、花江蚕桑种植基地等120余个规模种植基地。3万余亩土地为当地群众增加纯收入4000多万元。
近年来,顶云乡紧紧围绕“优质米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畜牧业发展大乡,辣椒、药材种植之乡”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以优势项目为突破口,高质量规模化地建设有地方特色的骨干产业项目基地,使产业板块经济格局明显凸现。
根据市场需求,依托特色资源作优势,狠抓基地建设。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壮大优质米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畜牧业养殖、辣椒、药材等产业规模化;坚持区域化布局,着力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加大投入力度,力求建成一片,管好一片,见效一片。
加大科技推广运用力度,增强产业基地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产业基地真正成为推动全乡产业发展的辐射源。全乡实现了优质米3000亩,秋淡无公害蔬菜2000亩,中药材3000亩,辣椒1000亩的种植目标。同时,建成了坪寨、二坝、木厂、胜利、谷雨五个母猪专业养殖村;麻龙、角寨、上发、包包田等能繁母牛专业饲养村;新场养鸡专业村;二坝800亩茶叶种植基地。
顶云乡通过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有效地拉动了全乡经济发展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