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3 23: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7:33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北宋是有名将的,而且其历史功绩堪比卫青霍去病,人品能力不输岳飞戚继光,他就是有着“北宋第一名将”之称的大将军狄青。只是,他不为北宋君臣所容,最终竟活活被憋屈死了。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他出身贫寒,重情重义,16岁因兄长与人斗殴,代兄受过,被捕入京,发配充军,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狄青虽为戴罪之身,却是天生的将才,他自少入伍,擅长骑射,武艺娴熟,因面有刺字,人称“面涅将军”。
后值西夏犯边,狄青自请去前线支援,被任命为指挥使,统领一支约五百人的精悍部队。西北苦寒之地,敌人又是凶悍的西夏军,当时北宋将士们普遍畏敌如虎,唯有狄青斗志昂扬,手下士气高涨。据记载,每次宋夏交战,狄青必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并且披头散发,头戴面具,青面獠牙,状貌狰狞,气势恢宏,屡战屡胜,深为西夏所忌惮和敬畏,称其为“狄天使”。
《宋史》评价狄青说,他为人谨慎寡言,既能赏罚分明,又能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即便是敌人突然袭击,也没有一个士兵敢不冲锋向前,因此他屡建奇功,其中尤以皇祐五年上元节(正月十五)夜袭昆仑关一战最为著名。
狄青一生南征北战、戍边御敌,所向披靡、战功赫赫,正是因为有狄青的存在,西夏才不敢轻举妄动,北宋才得以长期国泰民安,他本人则因战功名声大振,不断升迁,官至枢密使,宋仁宗称其为“朕之关张”。
但正所谓盛极必衰,狄青的命运悲剧正是从他担任枢密使开始的。《宋史·职官志二》有言:“枢密使、知院事,佐天子执兵政。”也就是说,枢密使是主管军事的最高长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兼国防*。
北宋的枢密使, 一般都是由文官担任,这样做的目的是以防武将拥兵自重,学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因为,枢密使虽然官位高,但只有调兵权,没有统兵权,而下面的武将正好相反,只有统兵权,但没有调兵权。但狄青的情况却非常特殊,他是武将出身,在军中威望极高,担任枢密使后位高权重,掌握了全国调兵之权,同时,那些有统兵之权的将领,大多都是对他唯命是从的亲信旧部,如果上下一心、里应外合,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自从狄青当上枢密使,文臣便普遍不满,*他的奏章如纷纷雨下,久而久之,宋仁宗也开始心有忌惮。那么,狄青是怎么死的呢?最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狄青是被欧阳修等文臣*陷害而死的。
欧阳修我们都比较熟悉,北宋文坛领袖,古文运动领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醉翁亭记》流传千古。我们先看看在狄青之死过程中,欧阳修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首先,欧阳修带头*狄青,是确有其事的。《宋史》记载,谏官对狄青多有发难,称其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暗示狄青有不臣之心。欧阳修本人也连续上了三道奏疏请求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
但是,说欧阳修陷害死了狄青,却是有待商榷的。《宋史·欧阳修传》记载:“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藉藉。(欧阳)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终。遂罢知陈州 ”。这则记载的意思就是:狄青担任枢密使期间,威名赫赫,谣言四起,皇帝有些担心,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上书建议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外放到地方做官,目的则是保全狄青,而非陷害。
《续资治通鉴》也持有相同观点,认为欧阳修建议把狄青下放到陈州任州判,一是为了保全狄青的声誉,二是为国家消除隐患。其实,这句是欧阳修奏章中的原话:“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欲乞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
所谓陷害,即无中生有,编造是非构陷贤臣。那么,我们就具体谈看看欧阳修在*奏章中怎么说的,是否有陷害狄青的言辞。欧阳修所上的三道奏章分别是《论狄青札子》、《论水灾疏》和《论水灾疏灾之二》,前一道陈说狄青任枢密使的危害,求情罢黜,后两道把京师水灾联系到狄青身上,与说狄青家狗长犄角异曲同工,以现在的眼光看都是封建迷信,万万不可信、不可取,但古代却十分普遍,是历朝历代谏官的惯用说辞。
奏章之中,欧阳修确实对狄青多有贬低,说他脸上有黥文,犯过国法,说他读书少,易为煽诱,但与此同时,欧阳修也直言狄青“未有显过”,意思就是没有犯有明显的过失。所以,欧阳修自始至终只是请求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既没有要求严惩狄青,更没有以莫须有的罪名栽赃陷害。
到了明朝,人们对欧阳修*狄青之事,仍普遍持肯定态度。比如,著名散文家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编者)就称赞欧阳修此举是在“回护狄公”。为什么这么说呢?狄青以武将身份任枢密使之职,打破传统,不为主流所容,遭到嫉妒和猜忌是必然的,如果久居高位,难免遭致祸患,下放到地方反而可以保全他的性命和声誉。
尤其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宋仁宗虽然接受了欧阳修等谏官的建议,免去了狄青的枢密使之职,但狄青是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离京出判陈州的。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是宋朝的百官之首,官职高于枢密使,也就是说,狄青是顶着宰相头衔到地方理政的,宋仁宗自始至终对狄青都是器重并信任的,让他忌惮的不是狄青这个人,而是武将掌握调兵权这件事。如果让狄青开了这个头,即便他忠心不二,难保以后不出来个有二心的强权武将。
作为谏官,欧阳修有他的责任,作为皇帝,宋仁宗有他的立场,他们必须为国家消除未萌之患,但狄青生性耿直,他想不开,他憋屈啊,作为武将,他要兵权,他要干实事,他才不想顶着个宰相虚衔,在地方虚度光阴。就这样,狄青下放陈州刚刚半年,便嘴生毒疮,抑郁而终,年仅50虚岁。仁宗闻讯悲痛欲绝,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后来将欧阳修骂为奸佞的是清朝努尔哈赤的第七世孙爱新觉罗·昭梿,他在《啸亭杂录》一书中指出,欧阳修*狄青与秦桧害死岳飞无异,都是陷害忠良的无耻之举。平心而论,暂且不论狄青之死欧阳修该负多少责任,但把他与秦桧相提并论终究是不合适的,毕竟秦桧为私,欧阳修为公,岳飞死于刑场,而狄青是死于心中不忿。
欧阳修不但是谏官,同时也是史官,他在编修《新五代史》的过程中,通过对朱温、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郭威、赵匡胤等武将篡权史实的研究,深感武将拥兵自重的威胁,所以对狄青格外心存偏见,屡次上书*,请求罢黜,也是情理之中。
其实,因名将狄青之死背负恶名的北宋名臣远不止欧阳修一个,比如宰相文彦博就是其中的典型。当初众多文臣*狄青,宋仁宗为其辩白,说:“狄青是忠臣。”
文彦博回道:“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意思就是,当初赵匡胤也是周世宗柴荣的忠臣,后来不还是夺了柴家江山?言外之意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