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中秋节有什么习俗!急急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6:5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05:49
临海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在浓厚的历史人文氛围中临海有与其它地方不同生活习俗。
元宵节与中秋节。是中国人民传统的节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可是临海却将正月十四当作元霄节,八月十六作为中秋节。
你们一定好奇得问,究竟为什么把元宵节提前一天而把中秋节推后一天?这种风俗习惯。老祖宗传下来风俗,现有几种说法。
1。据《临海县志》记载,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怕朱元璋在元宵节前来袭击,便把元宵提早了一天。
2。清光绪《黄岩县志》说是因为三、六、九是逢集的日子,便于购备物品,才把中秋改为八月十六。
3。是现代文明社会所提倡,做子女要对父母有孝心。
说是临海明代状元秦鸣雷,做得*,其母信佛,逢初一十五吃斋。秦鸣雷是个孝子,不忍母亲空度佳节,于是将临海的元宵节提前至十四,从此母亲得以过节。 母亲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 。
临海城约定俗成,都以正月十四为元宵节了。正月元宵提前了一天。
而中秋节八月十五,秦鸣雷又提议将中秋节延后一天,八月十六正好月满圆,*之意,又是一个行孝道为主题的节庆、名义上又很光明正大。从此日开始中秋节改为八月十六举行,府城开头,各县仿效,台州八月中秋节都在十六日举行了。
特别习俗就是特别吃法。以前临海人过中秋也特别。八月十六是中秋节,这天,家家有吃“糕囡”的习俗。做糕囡是用水沾湿糯米粉掺进少量早米粉成松软状态,用沙筛将其筛进蒸笼里。蒸笼底上铺一层细沙布,中间放进一小空碗或园木塞后,一层粉一层红糖,又一层粉一层红糖,直加到蒸笼满格,然后蒸炊。蒸熟后的糕囡,又松软又香甜,吃时用刀划开一块块,口感美极了,该是临海的风味食品。配上六碗九碗大菜,新鸭烧芋头。喝上两盅三盅老酒,才算是像模像样地过了中秋。不过现在临海*部分都不会做“糕囡”哦。包括我。
中秋月饼是要吃的。临海的月饼是苏式饼,当地叫糖霜饼,都是本地土产的,比苏产的苏式饼大,油份重,酥性好,含口即化。当然,甜度也大。有芝麻的、椒盐的、猪油白糖的等传统品种,近年新增加了咸的菜干饼、葱油饼、鲜肉饼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05:49
临海特色习俗八月十五中秋十六过
临海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在浓厚的历史人文氛围中临海有与其它地方不同生活习俗。
元宵节与中秋节。是中国人民传统的节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可是临海却将正月十四当作元霄节,八月十六作为中秋节。
你们一定好奇得问,究竟为什么把元宵节提前一天而把中秋节推后一天?这种风俗习惯。老祖宗传下来风俗,现有几种说法。
1。据《临海县志》记载,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怕朱元璋在元宵节前来袭击,便把元宵提早了一天。
2。清光绪《黄岩县志》说是因为三、六、九是逢集的日子,便于购备物品,才把中秋改为八月十六。
3。我喜欢这个说法,是现代文明社会所提倡,做子女要对父母有孝心。
说是临海明代状元秦鸣雷,做得*,其母信佛,逢初一十五吃斋。秦鸣雷是个孝子,不忍母亲空度佳节,于是将临海的元宵节提前至十四,从此母亲得以过节。 母亲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 。
临海城约定俗成,都以正月十四为元宵节了。正月元宵提前了一天。
而中秋节八月十五,秦鸣雷又提议将中秋节延后一天,八月十六正好月满圆,*之意,又是一个行孝道为主题的节庆、名义上又很光明正大。从此日开始中秋节改为八月十六举行,府城开头,各县仿效,台州八月中秋节都在十六日举行了。
特别习俗就是特别吃法。以前临海人过中秋也特别。八月十六是中秋节,这天,家家有吃“糕囡”的习俗。做糕囡是用水沾湿糯米粉掺进少量早米粉成松软状态,用沙筛将其筛进蒸笼里。蒸笼底上铺一层细沙布,中间放进一小空碗或园木塞后,一层粉一层红糖,又一层粉一层红糖,直加到蒸笼满格,然后蒸炊。蒸熟后的糕囡,又松软又香甜,吃时用刀划开一块块,口感美极了,该是临海的风味食品。配上六碗九碗大菜,新鸭烧芋头。喝上两盅三盅老酒,才算是像模像样地过了中秋。不过现在临海*部分都不会做“糕囡”哦。包括我。
中秋月饼是要吃的。临海的月饼是苏式饼,当地叫糖霜饼,都是本地土产的,比苏产的苏式饼大,油份重,酥性好,含口即化。当然,甜度也大。有芝麻的、椒盐的、猪油白糖的等传统品种,近年新增加了咸的菜干饼、葱油饼、鲜肉饼等。假使您到临海正合上中秋,那一定要尝尝临海糖霜饼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05:50
中秋节,如果是嫁出去或者已经定婚的那种,女儿女婿一定要给爸爸妈妈也就是外公外婆送礼的,这是传统习俗,其他的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习俗了和别的地方也就差不多,吃月饼什么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3 05:50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佳节——中秋节。我国古代把农历分为三个月,分别以孟、仲、季冠之,因八月是秋季的中间一月,而十五又居月中,故八月十五被称为“中秋”,又叫“仲秋”。欧阳詹《玩月》诗序记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于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
但我们台州的中秋节,却在八月十六,比传统之节要晚一天。记得读中学时,地理老师讲到月亮绕着地球转一周就是一个月时,他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农历的一个月是多于30天还是少于30天?”我在下面大声回答:“多于三十天。”老师问我原因,我的回答就是“八月十六日中秋节,居中,那一个月就应该是三十二天”。地理老师一时不知所答,告诉我中秋节是在八月十五。这可能是我一生中回答得最巧妙的问题了,同时也使我对我们地方节俗产生了兴趣。现在想想,当时的地理老师可能也不知道其中的民俗。
关于八月十六为中秋节的来历,传说有好几种:一说临海秦鸣雷,嘉靖二十三年(1554)高中状元。他对父母极为孝顺,每逢节日,总是精心备办佳肴美食供奉。可是母亲信佛,初一、十五戒荤吃素,中秋正值十五,秦状元不忍让母亲空度佳节,特将中秋推迟一天;二说元末方国珍起事,在台州称帝。方母周氏笃信佛教,初一、十五须茹素,方国珍为了让母亲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就改了中秋;三说当年抗倭形势吃紧,戚继光率军于中秋之夜扫荡倭寇,一举大获全胜。次日夜,军民同庆抗倭胜利,并补过中秋佳节,后来为了纪念这一事件,相沿成俗。
无论是哪一种传说,笔者认为,都不能作为台州中秋节为八月十六由来的依据。原因很简单,民俗具有“集体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任何一种民俗的形成,都不是一年二年或是十年二十年就能形成并普及的。所有与节日有关的故事和传说,都是在节日形成后附上的。那么,八月十六中秋节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觉得应该从台州其它的节日来进行参照。
台州民间节日在时间上具独特性的有三个:元宵节、七月半和中秋节,俗定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八月十五,而我们台州过此三节的时间分别为正月十四、七月十四(或十三)和八月十六。而这三个节日的共同点就是,节日时间在一月之中。我在综合我国民间节日时发现,这三个节日是主要的月中之节(下元节为十月十五,惜民间不兴),而在我们台州,此三节的共同点则在于,他们不在当日过节,时间都提或退后。
还有一个相同点在于,传说上的大同小异,以上关于中秋节的三个传说也可以用在元宵节上。同样,七月半也有相类似的传说:宋末,人们正准备过节,适逢元兵入侵,人们只好提前一天举行祭祀、祷告等活动,以后相沿成俗(见《台州民俗大观》)。这种模式性的传说,用来佐证节俗由来,不但令人生疑不能服人,而且会给人一种节日的沉重感。
我曾撰写《台州府元宵节俗考》一文,认为元宵节提前一天的原因是由于民间受佛教的影响,在家人士多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吃素而避开此日提前一天的,形成时间应该在五代期间。而中秋节和七月半,笔者认为其成节的原因与元宵相同,所不同的是,元宵与七月半均是提前过,中秋则滞后一天。形成的时间也应该是五代期间。
唐末,在经历过长期兴盛的佛教,至此却为统治阶级所不容,五代期间,北方政权都前后采取过一些禁佛的措施,其中周世宗灭佛则是比较大的一次,史称“一宗法难”,周“废天下无敕额之寺院,毁铜像,收钟磬钹铎之类铸钱。”而此时,台州所属地吴越国国王却是虔诚的居士,因此,大量北方僧人南迁,江南佛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佛家一些教义的影响也深入民间。在这种情况下,初一、十五吃素无形中成了惯例,久之,老百姓在节日中不觉间避开初一、十五,又由于有两节的时间是提前过,中秋节滞后一天,也就成了共识。
台州中秋节的习俗,同样是吃月饼,亲朋好友互相馈赠。但古台州府城又称月饼为“糖霜饼”, 清人陈延烈有《八月十六吃糖霜饼》一诗:“秋风满径井梧空,此日烹茶兴不穷。饼样团圆同皓月,吃余虫语杂墙东。”很有韵味。
台州临海旧时有在八月十六吃“糕糯”的习俗,糕糯,用热水调糯米粉成松软的状态,再将它放在蒸笼里,一层粉一层红糖,再加一层粉一层红糖,直加到蒸笼格满,再用菜刀划成数十块,然后蒸吃。蒸熟后的糕糯,又松软又香甜,是临海的风味小吃。
另外,中秋节前后,台州一些地方有回娘家的习俗(俗称送老丈人)。一般选在中秋前,出嫁的女儿携同丈夫和子女,带着月饼、猪蹄等回到娘家,娘家按例要做一餐好饭菜招待女儿女婿。因此,中秋节也可视为“台州女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