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儒学有哪些发展变化,变化原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25 01:2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10-06 12:46
1、明代延续了宋代的理学路线,一方面政府编纂官方版经典文本,另一方面南 方的经学力量逐渐抬头,例如王阳明即是最为重要的明代理学家。明末经学家几乎都带有王阳明式的豪气,纷纷组织学社,发动朝野清议、舆论、弹幼,与腐败的政府、宦官对抗,形成激烈的流血党争,种下了明朝灭亡的内部因子。清代初期受到明朝灭亡的影响,士人开始思考王阳明路线的弊病。
2、另一方面, 因为清朝皇帝实施文字狱,编纂《四库全书》、《明史》等思想控制手段,经学中介 人了政治的实学与考据路线,遂特别发达。清初文人尤其重视以大量的古代典籍以及文字学、声韵学、训话学等方式来 研究经书,甚至进一步考证某些经书的真伪、划分学术流派。可以说,清代初期的经学思想是被明朝遗老们如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所主导。清末基于时代需求,主张激进改革的公羊家大盛,其中又以常州学派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是最为活跃有力的人物。
3、到民国时代以后,由于大量的西学、政治运动取代了原来的经学思想,在两者的冲击之中,产生了诸多主张。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0 15:24
儒学始终是佛学八旗脚下驱使的一个学派,他已经是阶下犬,甚至甘愿做犬,我个人不认为这样的学派,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什么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0 15:25
以牟宗三为首的现代新儒家认为,真正算儒家的,除了孔、孟以外,就到宋明理学,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等人算是儒家;其他的人,甚至汉代的董仲舒都被排除在外了。”……〔我不赞成杜维明教授的三期说。杜教授的三期说是:孔、孟第一期,宋明理学第二期,现在第三期。这个三期说把汉代忽略掉了,这是一种偏见。汉代的儒学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第一期是孔、孟、荀;以董仲舒为代为的汉儒是第二期;第三期才是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的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等人,只能算是第三期(即宋明理学)在现代的回光返照。
李先生一再为荀子和董仲舒叫冤抱屈,责难当代新儒家基于“偏见”而忽视了他们,故此特地主张为汉代儒学另立一期(即他所宣传的“儒学四期说”),以示彰显。
另立一期与否,是李先生个人的自由,旁人无从置喙;但他硬说当代新儒家只谈孔、孟,忽略荀子和汉儒;事实真是如此吗?
其实,只要认真地查考相关的文献,而不径自从主观的印象立言,即会发现李先生的指责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且看牟宗三先生如何说:
儒家学术的第一阶段,是由先秦儒家开始,发展到东汉末年。两汉的经学是继承先秦儒家的学术而往前进的表现,而且在两汉四百年中,经学尽了它的责任,尽了它那个时代的使命。从汉武帝复古更化说起,建造汉代大帝国的一般趋势,大体是“以学术指导*,以*指导经济”,经学处于其中,发挥了它的作用。因此,不能轻视汉代的经学,它在那个时代,尽了它的责任、使命;尽得好不好,是否能完全合乎理想,则是另外的问题,至少在汉朝那种局面下,儒家以经学的姿态出现,而尽了它的使命。
上述引文,一再申述汉代经学的重要性,李先生能看出牟先生有半点否定汉儒的意思么?谈到先秦儒家,牟先生从来没有剔除荀子的意思,先不说他本人曾在《荀学大略》和《历史哲学》二书所作的研究,即使在界定“儒学第一期”之时,也丝毫没有忘记了荀子:
儒者之学,除显于*社会之组织外,于思想则孔、孟、荀为第一阶段,《中庸》《易》《乐记》《大学》为第二阶段,董仲舒为第三阶段。此儒学之由晚周进至秦汉大一统后表现为学术文化之力量而凝结汉代之*社会者也。两汉四百年,为后世历史之定型时期。一经成型,则礼俗传统,于焉形成。
除了荀子和汉儒,牟先生还注视到《中庸》《易》《乐记》《大学》之地位。这可说明,“儒学第一期”的内涵,绝不如李先生所指责者那么狭窄,只有孔、孟二人而已。
至于杜维明先生,是否有意扼杀荀子和汉儒呢?还是用文献来说话来得比较可靠:
所谓第三期,是以先秦两汉儒学为一期,以宋元明清儒学为二期的提法。
对儒学的发展,我是这样来进行分期的。第一期发展是从先秦到汉,汉以后一直到唐代,主要是佛教思想的传播,儒学的发展相对处于低潮。从宋代开始,儒学对佛教思想的挑战,有了一个创造性的回应,因而形成了从宋到明清的第二期的发展,并从某一角度成为整个东亚社会的文化内核(“东亚文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