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举例说6明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25 15:1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2:50
汉字产生之初,其形体与意义的关系是怎样的,因为没有流传下来的文献可供参考,我们不得而知。根据汉字的性质,我们可以推断,在造字之初,或者说在图画文字阶段,汉字数量尚不多,其形体与意义的关系应该是很简单的、直观的,这时的字形基本上反映的是字的本义。可是文字要成功地记录汉语,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上升为记录汉语的工具,就不能总是停留在象形阶段,而只要离开了图画阶段,字形的表义功能就会受到*。
到了古文字阶段,部分汉字形体还具有相当直观的表意性。这种通过自己的形象表意的字符称为形符。早期汉字象形程度较高,表意字多使用形符。象形字、指事字如“山、鱼、鸟、木、本、末”等以形表意,会意字如“寇、即、既、北、得、弃”等合形会意。这种形义关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语义。
随着汉字象形程度的逐渐降低,汉字变得不象形之后,形符的表意作用被破坏了,人们不再依靠字符的形体而是根据它所表示的字义来判断。这种依靠字义来表意的字符称为义符。春秋以后的表意字,有许多就是用义符构成的。如“楞、甭、孬、尘、尖、耷、掰”等等。后来,义符逐渐取代了形符。形声字往往直接用义符与音符合成。义符的意义是固定的,用有限的义符来造出数以万计的形声字,义符肯定不能准确地表示每个形声字的字义。所以,形声字的形旁多数不能准确表意,它只表示事物的类属、范畴,目的就是给同类事物一个共同的特征,将同类的事物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明显的字族,显示此族字的系统性和清晰的血缘关系,同时也显示了先民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说文解字》“足”旁有85个字,其意义与足(膝盖以下部分)有关,但有的是足的动作,如“践、踏、跳”,有的是足的部位,如“跟、踝”,有的是足行的样子,如“跛、蹇”,此外,足所涉及的“路(道也)”“趹(马行貌)”等字也以“足”为义符。所以说,形旁和形声字的字义联系是比较宽泛的、不太确切的,只是提示一个义类的信息而已。但就是这样一个提示作用,就可以帮助人缩小认知的范围,减轻大脑的负担。例如听到“只”这个音,无从知其形与义,但看到字形“枝”“肢”,就马上知其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