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24 21:3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1:30
古代的人之所以进宫当太监是因为家穷,自然大都是不认识字的人,皇帝也要选择他们进行宣读圣旨是因为他们太监宣读的都是后宫嫔妃的圣旨,一般都是一些比较小的事情,他们的宣读并不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利益,至于一些重大的圣旨都是由钦差大臣宣读的和太监没有什么关系。
其实,古代的太监是个官名而且是正四品的官职,宫中那么多的内宦能让人称呼他为太监的没有几个人,在古代要想当个太监,首先是要认识一些字,只有那些从小就在书堂里表现好的,可以得到翰林的赏识才会给你安排进文书房锻炼的机会,如果在文书房做事情做的比较好,就会有机会被皇上看中进行提拔,然后一步步升官。
每一个太监都是千辛万苦的从普通官宦做起来的,如果只是用普通宦官的称呼公公来叫他们,这就是否定了他之前所有的努力。而且大多的太监一般都手握大权,如果是他们记恨一些人的话,那他们随时可以进行报复。因此,在古代时候的人们对于太监们是又恨又怕,就连许多大臣都要进行讨好太监,因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是有资格宣读圣旨的,不过要想宣读圣旨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古代也只有太监中的一小部分才有宣读圣旨资格的,地位不高的也就只是平时宣读一些后宫嫔妃的圣意了。
在古代重大的事情都是翰林院起草的文书把皇帝想要表示的意思表明出来,圣旨写完要先给皇帝过目之后加盖玉玺,最后由皇帝专门安排钦差大臣去宣读圣旨的,要说太监宣读圣旨,他们更多的是宣读后宫的一些东西,所以,并不是所以的圣旨都是太监宣读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1:30
首先要弄明白一件事,并不是所有的圣旨都是由太监宣读的,其实太监读圣旨并不是主职,而是兼职而已,最开始呢,在古代都有一个机构叫做【翰林院】,这个机构里面有一个专门的起草皇帝圣旨的办公司叫做【翰林承旨处】,他们把要传达的旨意落实到文本之后,由皇帝审阅同意后加盖上皇帝玉玺之宝,然后会委派专门的【钦差大臣】去相关部门进行宣读,一般这种比较大的任命或者敕令都是由这个机构完成了,太监并不参与。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1:31
皇帝的圣旨并不一定是太监所读,毕竟关系到国家的重要事件,错一个字都会影响王权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1:32
古代读圣旨的人,都是地位高,认识字,帝王身边信得过的太监,不可能传错。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1:32
文化水平偏低是从小穷没有条件,去了宫里见得多了,有些事也会学习一下,太监生下来还不会伺候皇上了,为了生存不也学会了,再说朝中大事一般都有专门的大臣负责宣读,太监中也有识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