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7: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0:51
财务报告体系案例分析
案例一:论现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3] 在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入的宏观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外部环境均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诸如财务信息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与不同目的的需要;债权人需要对事业单位提供及时偿债的信息;*部门需要及时提供宏观*信息;为考核经营业绩,事业单位本身为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所提供依据,需要正确、客观地反映财务成果。但是,在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还无法满足上述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事业单位的发展与财务管理的科学性。
一、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
事业单位财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既是报告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事业发展情况、制定*、指导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重要的会计信息,又是编制下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的基础。一般它由会计报表和财务说明书两大部分组成。
会计报表是根据日常核算资料,通过汇总整理编制而成的。它是反映会计报表编制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财务收支等状况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资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等内容。需要提出的是,对于有专款收支业务的单位,还应根据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的要求,编报出专项资金收支情况表。
财务说明书旨在说明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节余与分配,以及资产负债变动的情况;对本期或者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或会发生事项,本期内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事业的情况需要作出简要而如实的描述,同时,还需要说明使用事业经费和收入取得了哪些成果以及其他事项。
二、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披露要求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财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济管理。具体地说,事业单位财务的信息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及其决策提供服务;
二是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为事业单位资源的其他提供者,提供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收支情况、财务及其变动状况以及为主要工作业绩提供相关信息;
三是为单位内部各管理部门提供财务会计方面的相关信息。所以,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是提供上述财务信息最主要的载体。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关于“非盈利组织财务报告的任务”的规定指出:向当前和潜在的资源提供者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在确定非盈利组织的资源去向时、在评估组织所能提供的服务以及继续提供该服务的能力时、在评估组织管理者的任职情况及工作的其他方面时财务报告应提供充分的信息,即提供关于经济资源、债务和净资源以及交易结果、项目、改变资源及的环境的信息,提供会计期间内该组织表现状况的信息(包括组织净资源的数量和形态以及提供服务的效果和完成情况两方面),提供组织如何募集、支付现金或其他流动资源、借款和归还借款,以及其他影响组织流动性因素的信息,从而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的解释或注解。
对比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规定非盈利组织财务报告的任务虽有所差异,但是,它们对事业单位(非盈利组织)财务报告信息的要求却没有明显的差异。具体要求有:
(1)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财务报告在质量方面必须真实、完整、公允、便于理解并符合一贯性原则;
(2)财务报告在内容上至少应包括: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预算执行情况、主要业绩和管理情况以及其他辅助信息。
三、现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的存在的问题
1、不能满足投资主体多元化对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要求
随着事业单位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出现,财务信息应当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需要。比如,债权人要求事业单位提供能否按时偿债的信息;权益资本投资人要求提供投入资本保值增值的信息;*部门为了进行宏观*,要求提供事业单位发展状况的信息;事业单位为了考核本身的经营业绩,要求正确、客观地反映财务状况,为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提供依据,等等。我国事业单位现在实行了统一的财务会计报表格式,改变了过去不同业务部门的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种类、内容和格式不同的状况,虽然这有利于报表的汇总和报表指标口径的统一,但是统一的报表主要考虑的是*部门对相关信息的需求,相对忽略了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者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对相关信息的需求,这样投资主体多元化对财务报告信息的要求。
2、资产负债表设计不合理
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主要是由“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总表”组成。资产负债表是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静态反映,它揭示了某一特定时点资金来源渠道和资金的具体分布;而收入支出总表则反映资产负债表上某一个或某一组项目在两个不同时点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即如何从这一时点的状况转变为另一时点的状况,从而动态地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
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月度或季度资产格式的设计,都将静态(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要素和动态(收入、支出)要素集中在一张表中予以反映,其形式如同科目余额汇总表。
这种将财务状况信息与业务成果信息合并的揭示,混淆了时期和时点会计信息的性质,加大了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同时,一笔收入或支出,既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又通过收入支出表予以揭示,使两张报表部分内容重复列示,也人为地造成资产负债表的复杂化。
3、报表中固定资产的信息反映不完整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只按原始成本或重置成本计价,但固定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在不断使用、磨损、消耗的。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是以历史成本反映,与之对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也只反映历史成本,不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和使用磨损情况,虚增了资产总量;同时,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开展业务活动的成本不包括折旧费,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虚减了事业单位的成本支出。固定资产在报废前,账面价值一直不变,使得账面价值大于实际价值,账实不符,不能反映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必然要发生相应的支出,资产的损耗也应包含在支出中,但是由于事业单位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而是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修购基金增加的多少和固定资产的损耗并不发生直接联系,修购基金就成了它源之水。
4、现金流量及其变动表的缺失
用于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财政资金将只占事业发展资金中的一定比例。大多数事业单位都需要参与各种市场经济活动,使它们在筹资和投资活动中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在这样的背景下,掌握事业单位现金流量,并对其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就成为单位内部决策者进行筹资和投资决策必需的重要会计信息。不仅如此,事业单位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如向事业单位提供贷款的银行,要对事业单位的偿债能力进行评价,也需要了解事业单位现金存量和流量方面的信息。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中缺乏现金流量表,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已经既不利于单位内部决策者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也不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正确判断事业单位的现金变动情况。
5、专用基金的科目和报表设置不合理
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主要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等,现行财务制度将它们归属于事业单位净资产管理的范畴。但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专用基金核算既非真正意义上的“基金会计”,又不属于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因为,在实质上它们是负债性质的要素,这造成了事实上的隐性负债。
在现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中对专用基金的提取,使用支出情况就仅有一张很简略的“基金增减变动情况表”,它只能反映单位专用基金年度的增加多少,支出了多少,还余多少,至于专用基金做了什么,都用到哪儿去了,其结果如何等都无法反映,使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不能有效的对专用资金管理和监督所需。
四、现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探讨
改革现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的思路:提高现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使之既要有利于报表的汇总和报表指标口径的统一,又能尽可能满足相关各方对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信息的需求。为此,可在不改变现行财务报告总体结构的情况下,改变部分报表的构成,并补充部分报表。
1、改进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属于静态会计报表的范畴,但现行资产负债表的月报等式却是依据“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一动态会计等式编制的,实际上变成了科目余额表,会计报表的内容与其名称不吻合。为了名实相符,应将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平衡公式“资产+支出=负债+收入+净资产”改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取消收入类和支出类项目,才能使该表能真正反映特定时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在资产负债表中收入,支出项目删除后,以其净额通过资产负债表“净资产”部分予以反映。
采用变化后的资产平衡表公式,将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中能明确区分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会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起到为*宏观管理和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作用。
2、改进固定资产核算办法,使报表中能全面反映固定资产信息
为真实、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信息,事业单位应对其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即取消修购基金计提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制度,在会计核算上取消“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方增加“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栏,同时,净资产方的“固定基金”按固定资产的净值反映。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建支出已经在购建当期直接列支,因此事业单位在计提同定资产折旧时不应再作为支出入账,可直接冲抵“固定基金”。
计提折旧费用时,记:
借:固定基金
贷:累计折旧
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项目,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通过以上处理,在不改变目前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的前提下,能相对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其资产负债表信息中所反映的资产和净资产价值也与实际价值相符。
3、设置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事业单位在报告期内现金流入的来源,现金流出的用途以及报告期末现金的余额。由于现金流量表所提供的信息主要用于事业单位的投资、筹资决策和外部信息使用者评价事业单位的偿债能力,在宏观经济决策对其作用有限。因此,现金流量表可不作为汇总上报的报表,仅供单位内部管理者和向事业单位贷款的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信息使用者使用。鉴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情况比较复杂,此表的编制目前不宜作为强制性规定,但对那些参与市场投资,筹资或经营活动已达到一定规模的事业单位则应倡导,以便说明现金来源及用途作为对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补充说明。
由于事业单位在收入来源及其构成,成本费用核算的内容和方法,结余形成及其分配等方面与企业相比有较明显的区别,从而直接影响现金流量的分类,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自然有其特殊性,具体地说,应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及现金流量项目的实际情况,将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分为业务及其他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三类。
(1)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它主要包括财政拨款、上级补助、事业收入、接受单位或个人的捐赠、提供劳务(如开展科学研究,技术转让,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经营服务,工程承包等)经营租赁、购买材料物资,接受劳务等所发生的现金流量。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它主要包括取得和收回投资等。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对外借入的款项以及偿还债务等。编制时,每类项目要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尽可能简化,并且使填报的数据容易取得。要强调指出的是,事业单位编制现金流量表不能完全套用《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现金的概念,也不一定将表中的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类,可以简化处理,但应包括有关内容。
4、改革专用基金的科目设置,设置应付专项变动表
对专用基金设置的改进,可通过取消专用基金科目,设置应付专项科目,将报表中基金增减变动表的更改为设置应付专项变动表。这样可以将各应付款项准确的反映在负债中,设置应付专项变动表,将隐性负债变为显性负债,可以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反映的财务信息更真实、完整,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掌握相关的财务信息。
事业单位虽然实质上虽然是非营利组织,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与市场的联系却更加紧密。这种现实使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在一定程度上*了事业单位与市场的联系,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上考察,它的财务报告体系已暴露出诸多问题。项目设置不合理,不满足财政预算*改革的要求;信息反映不真实、不完整,披露的信息不能满足相关利益人要求等。为了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与我国的市场经济的现实相一致,积极推动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积极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事业财务报告体系;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准确、有用的信息,满足日益发展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推动事业单位的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