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赏析这首词。不该我们这个时候做的事,去认真做了换来的是徒劳伤悲。———《青纱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29 12:0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05:37
夜雨连绵自是哀怨连绵;残花飘荡逢夜雨连绵,愁苦之意无助之感传递而出;昔日从昔日忆本已凄离,一个何字更加幽怨;不过,下面“雨歇方觅,怨起自相聚”,倒显得情感有点矫揉;单说雨歇,自是好的转变,方寻觅,才去追寻;雨停了,才去追寻,这一句伤在方字上;若是为“无”,伤感倍增也!!怨起??自相聚??我觉得不是很通,缘起自相聚倒是可以理解,但是在这里意境不符啊!!下阕:雾里青纱,属迷离;迷人眸倒是多余!云掩秋月,秋月寄托悲情,然而云掩,自是无处寄托的意思,然而后面接着,泪把痴情诉。泪诉痴情,与上文不同,而且整首语境也是不是甚符合,若是无处诉,则是悲意闵天!!悔知无奈流珠浮,流珠,对应对月流珠此处可指美好,浮指漂浮,无奈,对于漂浮的无奈,有点哀怨自身处境不是很如意!有点怀才不遇的感觉!但是一个悔知使得此句不简简单单的指不遇,应该有深意!但是完全在诗中看不到,不知道作者经历了什么!!轻狂年少,从不识归途。最后一句应该为整首诗点睛,但是轻狂年少,不是归途;显然感情不够,与前面的悲情明显不成比例!最后反而成了败笔!
以上完全是在下鄙见!!不成熟处望卿见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05:38
《甘蔗林——青纱帐》写于1962年的3月至6月。由于“大跃进”的错误和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6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同时又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这对全国人民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当时有很多作家用不同的文学体裁来抒发自己对时代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态度。诗人郭小川有着自己的艺术个性,他总是从*战士应有的人生哲学和精神状态的角度回应时代的要求,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思考。在这首诗里,他表现出了乐观向上的*英雄主义的豪情。
1962年春天,长期在北方战斗过的诗人来到祖国东南沿海,见到一片片浓荫密布的甘蔗林。也许是因为外观上的相像,他想到了北方的青纱帐。这本是南北两种普通的植物,但被诗人赋予了美妙的诗情。他从南方的甘蔗林想到了北方的青纱帐,又从北方的青纱帐想到南方的甘蔗林。它们分别是两个时代的象征。甘蔗林“香甜”而又“严峻”,是今天幸福生活的象征,青纱帐“遥远”而又“亲近”,是昔日艰辛的*斗争岁月的象征。
诗作以设问开篇,赋予甘蔗林、青纱帐浓厚的感*彩,展开联想和遐思。紧接着的三节比较了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点,将诗情推进一步,深化一步,为后面回忆昔日的*斗争生活作好了过渡。下面用八个“可记得”的排比句铺叙,把读者带到了青纱帐里的*斗争生活,回顾了老战友们在极其艰难的环境里乐观向上的*气质,并且以“高粱秸比甘蔗还要香甜”,北京、上海“都不如这高粱地更叫人留恋”来突出战争年代那种不畏艰难困苦、乐观向上的*精神。第九节和第十节,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托物咏志,点明主题,号召战友们“唤回自己的战斗的青春”,“驾驭任何险恶的风云”。最后一节重复第一节,但给读者带来和第一节不一样的感受。第一节主要是为了引起遐思和联想,最后一节是为了加强读者对诗情的体会,同时使抒情更含蓄有味,使结构更加严谨、统一。
这首诗与《厦门风姿》等诗作探索了一种被称为“新辞赋体”的形式。这是一种郭小川式的新诗体,采取了楚辞、汉赋的铺张、排比、复沓、对偶等手法。它以长句为基本句式,长句的好处是包含的信息量大,适于写*性较强或所谓浩浩荡荡的内容;为了长句化短,不因为句子长而失去诗的节奏感,往往用标点符号隔开,有时还加上感叹词。这首诗重视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大致对称,每节四行,长短相近,句式和谐。在抒情方式上,铺张渲染,反复咏叹,取得了雄浑、热烈、色彩浓郁的艺术效果。追问你复制也要看下是不是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05:38
残花离枝飘几许
嗯~该说是《春晓》的状态,还是《如梦令》的状态?如果是下雨嗯~花瓣好像‘飘’不起来吧。
嗯~心到雨里去吧,要不心随雨归去,心随雨流去,心随雨漂去……
后面的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好了,典用不到位,就算你觉得应该是这样,可以也要让读者觉得应该是这样才行,今晚看了三首,这首是最无从下手的,有雾还能看到月亮,也算是了不起了。追问你看的这四首 都是我提的 我朋友作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05:39
没见过这首词,是你的大作吗?这首词的意境还不错,从秋雨绵绵中飘落的花展开,带有几分伤情的哀愁和自怨自艾,而题目《青纱帐》应该是取“终为浮云遮望眼”之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05:40
该说的楼上楼下也都说了,那么,请允许我补充一下关于我对这首词的看法。
上阕:残花离枝,零落如雨点,纷扬落下。本来,平静的心因雨点而激起了一丝丝涟漪,“心随雨里去”在词中便显得不怎么妥了。呵呵,雨进心才能打破词人平静的心回想往日的情呀。
下阕:由景及情,基调基本奠定了,没什么好诟病的了。
我学艺不精,对词也不大在行,有点儿不懂装懂的嫌疑,但毕竟以诗词会友,我再矫情也就不好了。以上就是我对这首词的赏析,不足之处请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