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29 06: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12:03
雅俗共赏,下里巴人,巴人下里,阳阿薤露,口口相传
阳春白雪 yángchūn-báixuě
(1) [the Spring Snow a melody of the elite in the state of Chu]∶ 战国楚· 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高雅乐曲
(2) [highbrow art and literature]∶喻指高深的文艺作品,常跟“下里巴人”对举
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唐· 薛用弱《王涣之》
(3). 战国 时 楚国 的高雅歌曲名。《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李周翰 注:“《阳春》、《白雪》,高曲名也。”后因用以泛指高雅的曲子。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之涣》:“ 之涣 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那些个《阳春》《白雪》调偏高,赋写 甄 神醉里邀,风流难遇 五陵 豪。”
(4).喻指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二:“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当代》1981年第3期:“况且‘传统风格’完全可以写出堪称阳春白雪的作品。”
雅俗共赏
[ yǎ sú gòng shǎng ]
基本解释
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详细解释
1. 【解释】: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2. 【出自】:明·孙人儒《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3. 【示例】: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回
4.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例句
他的京剧表演得维妙维肖,精彩极了,可以说雅俗共赏。
下里巴人
[ xià lǐ bā rén ]
基本解释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详细解释
1. 【解释】: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2. 【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3.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句
毛*号召*文艺工作者要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不能只搞“阳春白雪”,不搞“下里巴人”。
巴人下里
[ bā rén xià lǐ ]
基本解释
①即下里巴人。 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称流俗的音乐。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下里,乡里。②泛指粗俗的。
详细解释
1. 【解释】: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称流俗的音乐。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下里,乡里。②泛指粗俗的。
2. 【出自】:南朝·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故玉微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
3. 【示例】:张寅道:“晚生末学,‘巴人下里’之词只好涂饰闾里,怎敢陈于老太师山斗之下。” ◎《平山冷燕》第十七回
阳阿薤露
[ yáng ē xiè lù ]
基本解释
《阳阿》和《薤露》都是古歌曲名,是春秋时中等水平的歌曲。比喻能为较多的人所接受的文艺作品。
口口相传
[ kǒu kǒu xiāng chuán ]
基本解释
不著文字,口头相传。
详细解释
1. 【解释】:不著文字,口头相传。
2. 【出自】: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七十二卷:“经云:‘知白守黑,神明自来。’是知玄为万物母,圣人秘之,不形文字,口口相传。”
3. 【示例】:虽然他败坏了~的韵事。 ◎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
4.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指口头传布或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