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对联的小知识(急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4:2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2 19:07
对联规则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2 20:25
对联的其本要求
基本是要做到格律,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
韵律(节奏规则,押韵)、
平仄(音调相对)、
对仗(词性相同,词的意思要相近或相反)、
工整(字数要相同,上下对句不要出现重复字)。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又称春联、楹联、对对子,相传起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主孟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传统对联角度来看,出题的对联叫出句,对应的对联叫对句。出律时要求有平仄,要求上联尾字为仄,即上声(第三声)和去声(第四声);下联尾字为平,即阴平(第一声)和阳平(第二声),不然就不会朗朗上口。平仄合律就是为了抑扬顿挫的韵律。
但从步入现代文化的范畴看,更多的人不在拘于对联一些枝末小节,也抛弃了一些约束的繁冗条框。更多的人更看重对联的意境和韵味,倒不怎么在乎上下联之间的字字平仄对仗,很多人也不去管或不懂什么是平仄,这让传统对联有了一种现代对联改革的味道。而且只要声母和韵母在上下联的首尾声调只要不是一致的,总会有些许抑扬顿挫的感觉,从而大都会有那么一些韵味的。
而着随着文化的变迁和时代的与世俱进,对于对联的压仄已经没有如从前这般传统和讲究了。只要对字工整,字意相对或相近,数字相同且不会上下重字,而且上下联之间首尾两字的音调不一样,音韵读起来朗朗顺口,且整个联对读起来有意境,则是为一个较合律的对联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2 22:00
对联的由来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甚至不同村落,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民俗,唯有贴对子,是最广泛、最普遍、最崇尚文明、最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民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对联挂在柱子上的联语叫楹联;贴在门上的对子叫门联;对联升堂入室叫中堂;办婚事贴对联叫婚联;办丧事挂对联叫挽联;为老人祝寿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的对联叫贺联;春节贴对子叫贴春联。细分还有节日联、行业联、题画联、书斋联、书法联和画室联等等,要属春联最时兴、最普遍、最集中、最隆重、也最富有民族特色。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对联文化的普遍应用,对联则不仅是为了贴、挂、装饰庭堂楼舍,而是融汇到了人们整个生活之中。游玩时,交往中,餐桌上,乃至文人相会,都把对对联当做一种文化交流,文化娱乐,甚至把它当做文明的对话,也有的把它当做发泄感情的工具。总之,历史上曾有许许多多的脍炙人口的对对联的故事。
传说,有一位长工骂地主的故事。一位穷秀才无奈只好给地主打工,一个久旱不雨的暑伏天,老地主硬是让长工去锄田,说什么旱锄田,涝浇园,旱田越锄越劲旱,长工秀才只好头顶烈日去锄田,老地主不放心地坐在地头上监工,干活的秀才汗流浃背,渴如吞火,只好恳请东家给点水喝。东家没表示给水,反而顺口出一副对联:
天上下雨不下水,下雨才能变成水,下雨变水多费事,天上不如就下水。
长工秀才听了东家的联语,放下锄头,对答如流地对出了下联:
财主吃饭不拉屎,吃饭才能变成屎,吃饭变屎多费事,财主不如就吃屎。
那个监工的老地主一听觉得自己受到了*,一气之下带着水甩袖而去,长工秀才随机去附近山泉喝水去了。
还传说,古时候有位书生进京赶考,路上被强盗抢劫,饥寒交迫,只得乞讨。到了一户财主门前,那财主看他这副穷相,即出一上联云:“棕树剥皮成光棍。”
书生知道财主有意讽刺他,即对下联道:“花椒开口见黑心”。生动形象地道出财主的黑心肠。
据说袁世凯自称皇帝后,下令举国欢庆,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当庆”、“情狂”,都是当地吵丧时的哀乐声。这副对联巧妙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袁世凯的蔑视。
还传说一光棍汉贴春联的故事。人家过年男女老幼阖家欢乐,贴春联,放鞭炮。自己过年也得像过年样,尤其贴对子不能免俗,因此,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
有酒、有肉、有豆腐
无儿、无女、无妻室
横批是:一人过年。
说明了贴对子的习俗,非常普遍,尤其贴春联,几乎达到村规民约的程度。一到小年腊月二十三,天天有日程安排,二十三糖瓜沾(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准备肉(杀猪宰羊);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全都有;三十儿,擀煮饽饽皮儿。
这个二十四,写大字,就指的是买大红纸写对子,因为一个村坊里写大家的很少,尤其能写对子的更是无几,必须早准备,早请先生把对子写好,三十儿再贴。京西都是三十儿上午贴对子,大概全国也如此。因为三十儿是阖家团圆之日,就已经是过大年了。大年三十儿贴对子,更有除旧迎新的意义。
春联不仅贴在大门二门上,大柁的立柱上贴上抬头见喜,出门的迎面墙上贴上出门见喜,进门的影壁上贴上大大的福字,就近的碾子上也要送它个小福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场合都有固定的.联语。
猪圈的门口贴上: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骡马成群
牲口鞍子的鞍桥子上贴上:
日行千里路
夜走八百程
鞍子的迎风上贴上:“一路平安”,相当对联的横批。以上这些对联,都是固定场所联,几乎家家通用,是个大氛围的民俗。
趣谈对联,谈古论今。历史上的好对联,多如牛毛;有名联家层出不穷;脍炙人口的对联故事,如雨后春笋。只是个别的过俗,俗得不堪入耳,更不能登高雅之堂。
当今,一个崭新的先进文化的时代,对联文化仍是一朵绚丽的鲜花,在文化艺坛上盛开不败。
为了摄取对联文化的营养,我走访了京西的几个山村和门城镇的大街小巷。看得出,确有不少对联出自联家之手。
如一个鞋店的门联:
前程远大脚跟须站稳
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
某肉店的门联:
听凭拣肥挑廋做到无争无悔
绝不短斤缺两保证又正又公
某药店门联:
三更到来三更卖
半夜敲门半夜开
某理发店门联:
虽是毫末技艺
却为顶上功夫
以上这些行业性对联,表达了经营宗旨,体现了经营特色,对于繁荣市场,扩大商品销售,提高服务质量,装饰店铺门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即便站在文学艺术的角度看,这些民众文化,也绝对是俗而不俗。
在集联的旅途中,也确看到了联中的玉中之瑕或叫美中不足。给我一个不大好的印象:内容太单调,文化内涵太浮浅,有的真是驴唇不对马嘴。
说及内容单调,大部分对联不是“财”,就是“福”,含“财”字的对联最高,几乎过半,不是财源广进就是财运亨通。也许这是时代的一个特征,人们把钱看得过重。但劝君莫要忘记,钱是人挣的,只要人活得健康,勤恳,尤其堂堂正正,生财有道,不悉财源没有。如像有的*,已是厚禄,但还是贪心不足,竟敢受贿几百万上千万人民币,用人民的血汗中饱私囊,到头来,弄个身败名裂而告终。如果他的卧室里早挂上这样一幅对联。并以之为座佑铭,他和他的家人都会跟他幸福一生。
宽一分*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银
此联充分说明了为官惠民,为官清廉的重要性,告诫属官务守清廉,不义之财莫取分文。
内容单调与卖对联的有关。看到的对联大都是印刷品。一个地区的千家万户,都买一两个商贩的对联,内容肯定是单调的,甚至是相同的。买的对联贴在你的门上,不一定门当户对,不一定附合你的口味,不一定能激励你奋发进取,还是自撰自书为妙。如果一个单位,一个村庄,注重培养一两个书写对联的能手,我们民族的对联文化,将会又是一个崛起的时代。
我还目睹了这样一副对联:
迎新春吉祥如意
心想事成好运来
横批是:前程似锦
这哪里叫对联,只不过随便说了三句好听的话凑在一起,纯粹是风马牛不相及,既连不上也对不上。是卖错了?是买错了?还是贴错了?反正是错了,错得让人纳闷儿。这样的错如出在一个不识字的家庭还有情可原,可它偏偏出在一个处级干部家的门上。这样的对联不如不贴省得留给后人当笑话。
还有的上下联颠倒,横批与对联不附,更谈不上横批是上下联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总之,平庸之作甚至拙劣的联语随处可见,不过,这都是灿烂文化的美中不足。
不论任何事情,场所、场合,有没有对联人们的感受就是不一样,如新年用了它,人们就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勃;新婚时用了它,人们就感觉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新居时用了它,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游览景点有了它,使人感到江山多娇,景胜如画;悼亡时用了它,使人悲中生慰,思随美德。所以,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比诗词还大。它能以美观的形体,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相结合,相得益彰流芳百世。如果把文学艺术比作一个绚丽多姿的庞大的百花园,对联文化,它就是这园中一荣盛开的格外光彩夺目的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