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7 05:23
共0个回答
《资治通鉴》以时间顺序记录下苻坚战争前后心态的转变,读来令人深感其决策的失误带来的严重后果。这场战争,苻坚的决策失误成为了《资治通鉴》中一个鲜明的反面教材,揭示了君主认识与判断错误可能导致的严重政治后果。这正是史书写作的初衷,旨在警醒后世君主从中吸取教训。
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的作品评析《资治通鉴》列于不同时间顺序下记载展现了苻坚在战争前后迥异的心态,对比读起来甚至有点残酷。但是在这次记述得相当简单的战争中,苻坚确实要负主要的责任。这是一个关于知人知己的反面例证,联系到《资治通鉴》写作的初衷,作者是要明鉴君主在认识和判断上的错误可以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
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的作品注释苻坚在寿阳城上观察晋军的阵势,看到晋军严整,又误以为八公山上的草木都是晋军,开始感到害怕。十一月,晋军在洛涧击败了秦军,斩杀了梁成等将领,秦军损失惨重。在淝水之战中,秦军在淝水边列阵,晋军无法过河。谢玄派使者劝苻融让晋军渡河,苻融同意了。然而,秦军一退就无法控制,晋军趁机渡河...
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作品注释前秦王苻坚,出身氐族,曾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以其早期的卓越表现为世人所知。他一度统一北方,国力远超东晋,曾有把握统一全国。然而,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他的宏大战略却遭遇惨败,鲜卑、羌等部族纷纷背叛,西燕慕容冲攻入长安,苻坚被迫出逃,最终被杀于逃亡路上。前秦军队试图入侵东晋,但良家...
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的作品注释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评析前秦王苻坚在王猛的辅佐下,将前秦治理得有声有色,也征服了周围很多的小国,国力强大,苻坚的名望也越来越高。东晋无论多么弱小,在南北朝人的眼中,终归是正朔之所在。苻坚在自信自满的时候很自然就想到了伐晋。他的心腹谋臣王猛在临终前曾经劝谏他不要起意南征。但是在公元383年,苻坚终于还是决心...
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出处简介《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文字约300多万字,另外还有《考异》和《目录》各三十卷,是编年史中最长的一部作品。其时间跨度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959年(后周显德六年),跨度长达1362年。书中内容按照朝代分为十六纪,详细划分了从周到后周的各朝历史,如《周纪》至《后周纪》等。《...
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作品译文八月甲子,苻坚大军六十万步兵、二十七万骑兵浩浩荡荡南下,各路兵马分批行动,千里之遥,声势惊人。阳平公苻融率领三十万兵马先行抵达颖口。东晋首都建康人心惶惶,面对秦军的强大压力。十月,前秦阳平公发起对寿阳的进攻,攻破城池,俘虏了东晋将领。苻融任命郭褒为淮南太守,慕容垂也取得战果。胡彬在硖石...
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的介绍《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是北宋时期司马光写的文言文。讲的是公元前383年淝水一役,前秦王苻坚一意孤行,前秦军主力未及交战就已经兵败如山倒的故事。
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作者简介在宋仁宗宝元元年之后,司马光担任过苏州、武成军、郓州、并州等地的判官,四十岁时被任命为开封府推官,随后升任知制诰、天章阁侍制和知谏院。然而,面对神宗时期王安石的变法,司马光因其政见不合而选择外调,1071年,他退居洛阳,专注于编撰旷世之作《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后,高太后掌政,司马光...
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的作品译文《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译文:太元八年(383年)七月,秦王苻坚下诏大举发兵入侵东晋,百姓每十名成年男子中征发一人当兵;良家子弟二十岁以下勇武有力的,都被任命为羽林郎。又说:“胜利以后要用东晋皇帝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宰相谢安为吏部尚书,车骑将军桓冲为侍中;想来也是很快的事了,可以先为他们起好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