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6 23: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21:59
我说的以上三点,是史学界对商鞅变法的传统概括。但是,这三点都不是秦国得以强大的真正原因。商鞅变法的要害在于产业结构调整。秦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军工优先,通过绞杀其他产业的生存空间,将所有资源都集中在军工生产方面。首先被开刀的就是娱乐业,商鞅变法的一条重要规定是,全国停止各类公共娱乐项目。其次则是普通民营商业。商鞅没有直接禁止商业,但他掐断了商业的一条命脉:旅馆。变法之后的秦国不但废除旅馆,而且民间住房不得容留外来人员,让生意人出不了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商业只剩下*官营商业和极为有限的国际贸易。这些失去饭碗的娱乐明星和大贾以及无数的服务业工人无处可去,唯一的办法当然是投靠在国家的卵翼之下,求得生存。当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国家手里之后,秦国开始实施的第二项步骤便是设置大型国有生产基地,对所有的生产制定计划。秦国的大型工厂里,每年都会设置年度生产任务,包括产量和产品的品种。现在我国私营企业的年度生产计划由董事会根据市场销量决定,而秦国的工厂生产计划由**根据战争消耗统一决定。做豆芽还是做大豆不再是总经理的事,而是总理思考的问题。如果工厂制造年度计划以外的产品,将会因违法而受到严厉处罚。秦国的农业土地所有制是史学界一直在争论的问题。本人更倾向于认为,秦国实施国有土地制度,私人土地只占总量的极少数。这种理解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秦国改革的总体思路就是国家主导产业,不太可能放纵发展私人土地。秦国占据的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大量土地没有开发。较比地狭人稠的赵、韩、魏,秦国拥有更多的战争潜力。大量的荒地开发后,秦国就地设置国有农业生产基地,鼓励无土地的农民垦荒。秦国的国有经济管理非常专业。每个工厂都有严密的制度,规定见习期的工资、见习时间。如果规定时间内不能学会技术,工头就要受到惩罚。在产品质量方面,工厂在绩效考核中实施末位淘汰制度。喂养战马的马师、训练射箭的骑士都按时进行比试,第一名有奖励,最后一名要处以罚款或罚做奴隶。秦国国有土地管理更加严格,包括气候、种苗的好坏以及各占多少面积都要按时上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业生产计划。从此,秦国较比其他六国有了更多的人生产粮食、制造弓箭、战车、喂养战马。商鞅变法彻底激发了战争潜力,让秦国的综合国力得以后来居上。兵马俑与下岗再就业在东方六国还在为“游食者众”而烦恼的时候,秦国的宾客、游士们早已在兵工厂里日夜制造;当赵国的夜总会闻名天下的时候,秦国的战车却已独步华北平原。同样都是GDP,但赵、韩、魏的娱乐GDP敌不过秦国的羽箭GDP。他们在强秦面前不堪一击。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秦国人这么听话的服从*的命令,放弃自己的职业,为国家效力呢?秦国能够实施军工第一的战略,其高度组织化能力功不可没。这种能力来源于商鞅的法治。实施法治化之后,秦国被法律*之后训练有素的*遍布基层,他们除了维护治安外,一个重要任务是确保民众的生产生活能按照国家的意图进行。强大的刑侦力量和执法能力,让民众们无处可逃。商鞅的法治体系中有一个独具特色的规定,连坐。后世史家们对连坐讨论的很多,但思考的方向集中于以此证明商鞅的严刑峻法,利用连坐来阻止人们违法,确保长治久安。史家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秦朝法律体系中,刑法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篇幅并不是刑法,而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规定,*管理的规定。连坐的真正意义在于,挑动群众斗群众,没有任何人能游离于国家政权之外。在现代法治国家,一个人只要遵纪守法,按时纳税,他再没有任何义务。但在秦国,每个人除了保证自己之外,还负有监督他人的义务。监督他人实际上就是为国家政权出力,是徭役的另一种隐藏形式。秦国用产业结构调整和法治改变了国家与民众的关系。在中原各国,民众与国家的关系是一种纳税关系,只要交了田赋,你可以当这个国家不存在。你可以自由的生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在秦国,国家就是你的一切,你的工作、工资、爵位,什么都是国家给的。这种特殊关系让秦国可以用高度组织化的方式进行快速总动员,集中力量办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