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5 12: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5 13:14
《棋品序》南北朝.沈约
奕之时义大矣哉!体希微之趣,含奇正之情,静则合道,动必适变。若夫入神造极之灵,经武纬文之德,故可与和乐等妙,上艺齐工。支公以为手谈,王生谓之坐隐。是以汉魏名贤,高品间出;晋宋盛士,逸思争流。虽复理生于数,研求之所不能涉;义出乎几,爻彖未之或尽。圣上听朝之余,因日之暇,回景纡情,降临大道,以为凝神之性难限,入玄之致不穷。今撰录名氏,随品详书,俾粹理深情,永垂芳于来叶。
鉴赏:
我国的围棋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已很流行,传说源于尧舜时代。汉魏六朝好之者甚众,棋手还按其棋艺分为等级,并载入专书。东晋时已有范汪所撰《围棋九品序录》五卷,九品即九级。其后作者甚多。南朝梁武帝以帝王之尊,亦精此道,还著有《棋法》一卷、《围棋品》一卷。沈约此序应就是为武帝《围棋品》所作,序中“圣上”即指武帝。
序中称美围棋,有两点值得留意:一,运用道家哲学的言语,说围棋“合道”、“体希微之趣”。按《老子》十四章描述“道”曰:“听之不出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这里说围棋之趣象“道”那样奇妙而不可捉摸。“道”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终极根由。它不可闻见,无从把捉,其作用却无所不在。奕棋时局势千变万化,难以尽言,而都出于棋手的运思。其思理之玄妙,也恰如道之支配万物。二、强调奇正、动静、文武等矛盾单方的和谐一致。奕棋时有常势,也有出奇之势;棋手坐于枰前,沉思静观,棋局上的情势却不断变化;下棋是一种文雅的游戏,但其运筹决胜,又合乎兵家之道。这些矛盾方面配合得犹如音乐般美好,故作者极力加以赞誉。至于“手谈”、“坐隐”,乃晋人喻棋之语。当时玄风大畅,士人以清谈析理为娱,“手谈”言围棋可代清谈。“坐隐”则是说奕棋使人远离世俗的纷嚣杂乱,有如隐居。晋人受玄风薰染,向往精神的超脱自在;围棋正如清谈、隐居一样,使他们获得此种情趣。支公指支遁,东晋高僧。王生指王坦之,亦东晋人。“生”是尊称,犹言先生。又“理生于数”云云,是说棋理之高妙,生于天分,非研求可得;而其隐微精深,则正如《周易》之言象尚不能尽天地之理一样,是难以尽述的。这种描述似乎奥秘,但不无道理。棋手运思极其奇妙,有时几乎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觉、感觉起作用于其中。其实不只奕棋,很多创造性的工作均是如此。
——《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辞典》作者:杨明
---------------------------------------------------------------------------------------------------------------
弃之时义大矣哉!体希微之趣,含奇正之情,静则合道,动必适变。
昔唐明皇与宰相张说对弈,时邺侯李泌年方七岁,在旁戏玩。张说对围棋随口念了四句诗:“方如棋盘,圆如棋子,动如棋生,静如棋死。”李泌应声对了四句:“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梁朝名臣沈约说:“弃之时义大矣哉!体希微之趣,含奇正之情,静则合道,动必适变。”
曾国藩说:“棋道、世道和人道本是相通的。”
李泌所作诗的一个理解是:行义事者乃骨中有方刚之气,傲立于天地间,不为小人所屈;而圆者,乃胸藏大智,圆润处事,左右逢源,上下其手;而动如逞才,自古已有不少文人墨客常以胸中之学,激扬文字,施平生之抱负,这些*都一腔热血!心中装着为国为民的崇高理想。不过,有些时候会产生偏激的言论,从而招致祸端,亦在自己实现宏图大业的道路上埋下了隐患!所以,“动如逞才”之士并不值得十分欣赏。而“静如遂意”颇似形容隐士山翁、仙道高僧之类,静者,以不变应万变,心静神宁,则尘嚣散去,思想认识方能站在一个新高度上,更利于对全局有清醒的认识!曾国藩本荷叶塘一农夫,而后历经三代,终于入阁封侯拜相,也是因为他能时刻保持清醒和冷静。静,才真正可以让人的意念产生巨大的效能,从而在自己的事业上使自己如意。
而沈约所言“静”似有合乎规律之意:道,既是规律;人处静,就是要按规律办事,生理有序,事理有度;动,则随条件变化而变化,或随形势而权变,固守根本,但不拘与形式;如兵者,诡道也,静,需坚若磐石;动,则如狼似虎。平日若静可慑、动能制,则可保一己之安。
万物有其道,天不变,道亦不变,合乎道者,唯静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