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5 20: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19:05
内容概述:电机动力曲线和晕车的关系,NVH与气味带来的“暗示”。
乘坐电动汽车为什么容易晕车,尤其是公共汽车会感觉特别明显?类似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记得第一次乘坐和驾驶电动汽车也有晕车的感觉。但是在没有找到原因之前,曾经想过这不是“辐射”的影响。
然而电池组直流供电,IGBT交直流逆变的程度并不至于产生这种程度的电离辐射;而且实测过的数据也表明没有任何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测试数据
电动大巴磁场强度≤0.2μT,电场强度0.5V/m
家用电车磁强强度≤0.1μT,电场强度0.3V/m
这是什么标准呢?按照国标允许在公共场所的最高限值,最大型电动巴士不足磁场国标1‰,电场强度则<0.075‰,理论上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因为磁场强度仅仅为大多数智能终端设备,在上传或下载数据时的几百分之一;也就是说用手机的影响远大于驾驶或乘坐电动汽车,与一般理解的电离辐射更是没有关系,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造成的晕车呢?
两大因
1:电动汽车的加速是非常迅猛的,即使是电动大巴也可以有非常强劲的加速能力。因为电动机的有「恒扭矩」发力的特点,也就是起步瞬间只有大油门输出;电池包则可最大电流放电,并为电动机形成最强电磁场,最终在起步第一转爆发最大扭矩。
扭矩×转速÷9549×1.36=马力,起步扭矩最大则加速感受就会非常“chòng”;对于家用汽车而言这会是驾驶乐趣,这点从大多数电车用户激进的驾驶风格也可以得到印证。而对于公共汽车司机而言,这种高性能的发动机就会是提高“绩效”的基础,因为很多城市的公共汽车是按照趟数算业绩的。
结果则必然造成公共汽车的起步加速都很猛,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尝试对比柴油动力与电驱大巴的乘坐感受。柴油发动机是远远做不到电机高水平的,因其最大扭矩需要将转速拉升到1500/2500rpm区间的某一节点才能出现;也就是说起步加速的阶段输出马力比较低,加速自然会显得软绵绵。
然而数十年来用户已经习惯了柴油大巴的加速感受,忽然换成了加速迅猛的电动汽车,起步是胃里翻江倒海怎么能不容易晕车呢?
2:NVH噪音振动·声振粗糙度,以及车辆密封性也是容易晕车的核心因素!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也是数十年来形成的习惯与暗示,比如柴油发动机采用的是压燃式点火做功,在转化扭矩的过程中会产生强度很高的振动,这种振动必然从车尾传递到整个车身(引起共振),坐在汽车座椅上甚至站着都会感觉到“麻”。
任何物体的振动都会引起声波的共振,也就是振动必然会有噪音,而且振动频率形成的噪音频率也是几乎固定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定式或数据流,这些数据会深深地烙印在大脑里的某个储存区。
「大脑」是最精密的计算机,人的每一个动作或思考都是由大脑控制,同时通过五感获得的信息反馈,这些数据也要由大脑去综合贮存数据去分析,并且最终做出执行动作。所谓的“回想”与“记忆”就是这样的模式,在熟悉的场景中看到的物品会触发记忆,数据导出后就开始“对照”。
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在熟悉的场景中认为能想起来什么,但是就是想不起来,这时候是不是也会感觉非常不舒服甚至想吐呢?——大脑紊乱了吧。
在初期乘坐电动公共汽车时,进入车内就是熟悉的场景;此时五感采集到的信息,会让大脑导出“乘车模式”的数据,以备在行驶过程中对照数据印证。然而这种车辆的“反馈”完全不同了。
起步时静悄悄-听觉数据错误
起步时无振动-触感数据错误
没有声音振动车辆却移动-视觉数据错误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第一次驾驶电动汽车时的印象就是这种感觉,将将踩油门时看到前方物体变化忽然就想吐;后来进行的分析表明,这就是因为在等待发动机声线的反馈,但是没有获得信息印证就突然紊乱了。而之后在做好这种思维层面的准备后,再驾驶与乘坐汽车就不会有问题了。
总结:驾乘电动汽车容易晕车,说白了就是“新老标准”改变后的不适应。同时也有空气流动性的影响,比如柴油动力大巴到处松松散散,发动机的振动几乎会破坏所有车窗的密封性。
但是电动大巴没有振动,车辆的密封性就会很好,但是车内乘客携带的各种异味也挥发不出去了,那么对于气味敏感的人也会容易感觉不适。
理论上电动大巴的体验是一种提升,只是用户普遍还没有适应;这就像早期很多人坐公交车不晕车,但是坐密封性很好的家用汽车就会晕车是一个道理。至于电磁辐射是没有影响的,常见做高铁动车、地铁云轨的人又有多少晕车的,殊不知这些车一直都是电驱动,这也充分解释了“适应”的重要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