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掌握的知识多了才能活学活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22 19:3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7 18:58
语文命题依据课标要求,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重视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这些与往年都是一致的。但试题也从四个方面体现出“变”的方向,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中,要加强运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今年语文试题由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四部分组成,且各部分题量、分值基本一致,这是与往年相比试题中“稳”的部分。
具体说,就是考查字音和字形、古诗文默写,都为课标推荐必背篇目;语言运用题仍是给出两则材料,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现代文阅读还是两篇文章,古诗文阅读仍为一个课内语段和一个课外语段的比较阅读,考查内容为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作文仍是“命题(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二选一的形式。
而今年语文试题,在“变”的方面也较突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语文试题向更实际的运用能力方面靠拢。
变修改病句为考查语言的连贯。名著考查难度加大,要求按情节顺序填写故事名目,绝非通过做几道名著题就能拿分的,且分值由去年的3分选择题变为4分填空题,增加了对文学、文体常识的考查。现代文阅读部分,变为“文学作品+议论文”。
启示:留心知识积累学会“活学活用”
今年的试题对学生的考查重点,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与积累。
第六题关于“水浒”题目,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言运用的技巧。如果学生不了解“水浒”故事情节,难度会大大增加。这就要求学生平时一是读些名著,二是对这些常见的故事、知识点要多留心。
第七题的第二个小问考查语言的连贯,这样的开放性试题更加明显地体现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语言必须通顺,并且还要达到题目要求——符合说话人身份及相关材料的连接。如果只是简单地将材料生硬连起来,得分只有一半。这就考查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积累中,有没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位,比如如何将上句话和下句话串起来。平时多留心,可以发现在电视颁奖典礼或者导游的解说词中都能学到。
每年大多数学生都反映,“容易丢分的在阅读题和材料理解题上”,今年仍是如此。
比如11题的“第⑩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若只答过渡或承上启下,只能得l分。原因是缺少了对于文章段落间的理解,加上“收缩前文的叙事部分,引起下文的议论、抒情部分”,答案就较完整。
议论文的段落,考查的题目很浅,但拿全分难。如十六题的论证,需要学生完全理解全文的框架才能回答完整,只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1分。这也提醒了下一届考生要注意“完整性”。
建议:加强大、小作文的练笔结合
从初一开始准备一个字词纠错本。注重平时对字词的积累。对一些常用的多音字、形近字、成语要加强积累,勤查字典,弄懂意思。比如,“寒暄”的“暄”明白是“温暖”的意思,就不会写成“喧”。
对名著的阅读一定要落到实处。课标提出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能用题海战术来代替读书。今年的名著考察就是让多读书的同学“得分”的。要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所有课标推荐篇目(50篇)。古诗文背默不仅要背课文中的,课标推荐的附录诗歌也不可忽视。今年古诗文背默的8分,其中5分为“人教版”附录的诗歌。熟悉各种文体的考查内容。文学作品、科技作品、议论文考查的内容各有不同,要按课标规定进行系统把握。 文言文阅读要兼顾到课外,要注意与课文作者、内容等有关的课外小短文。但一定要以课内文段为重心,课外的考点还是在课内。这两年的课外文言语段所占比重都较小,今年只涉及1分。加强平时的作文训练。作文占50分,不能因为平时作业多,就有了忽略作文训练的借口。平时要多练习,利用“小练笔”来练语言、写感悟,“大作文”练构思、学立意。要把阅读与作文联系起来。要加强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