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8: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18:15
古近系是三水盆地充填的主体,是对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的沉积响应。时间跨度约为33Ma,被划分为1个盆地充填层序FSQ2,2个构造层序,6个层序。古新统为1个构造层序TSQ3,它包括层序SQ5、SQ6。始新统为构造层序TSQ4,它包含层序SQ7~SQ10。其中,下始新统怖心组为层序SQ7,宝月组一段为SQ8,宝月组二段和三段为层序SQ9,华涌组为层序SQ10。现将各层序划分依据及特征分述如下。
层序SQ5的底界面(SQ4的顶界面)为燕山运动Ⅳ幕所造成的区域构造不整合面,层序的顶界面为岩相转换面。层序物质组成为莘庄村组马房段冲积扇-扇三角洲相的砾岩、含砾砂岩,靠近盆地中心为含砾泥质粉砂岩,含少量石膏(图4.5,4.10)。
层序SQ6的底界面(SQ5的顶界面)为岩相转换面,顶界面为莘庄村组与怖心组的岩相转换面。层序物质组成为莘庄村组大坑段滨浅湖相的泥质粉砂岩、黑色泥岩夹暗红色钙质粉砂岩,产石膏层或团块状的石膏。艮坑段作为该层序发育晚期的充填物,底部为暗红色、暗紫红色含灰质结核的泥质粉砂岩,中下部为夹有石膏层的深色灰质泥岩、泥灰岩、泥质粉砂岩,顶部为具有交错层理的粉-细砂岩,有时夹有油页岩,总体为一套滨浅湖相的沉积物(图4.5,4.10~4.12)。
层序SQ7的底界面(SQ6的顶界面)为一岩相转换面,顶界面为怖心组与宝月组的界线,也为一岩相转换面。层序物质组成为怖心组的深灰色油页岩、泥岩、泥灰岩、砂岩,属于半深湖-深湖相的沉积。该层序发育时期代表三水盆地沉降最大、覆水最深的时期。沉积物的颜色、粒度和岩性特征与下伏莘庄村组和上覆宝月组皆有明显的不同,层序顶底界面清楚(图4.5,4.10~4.12)。
层序SQ8的底界面(SQ7的顶界面)为一岩相转换面,顶界面为宝月组一段和二段的分界面,为一冲刷侵蚀界面,在盆地内多处发育,有较好的对比意义。层序物质组成为宝月组一段深灰、紫灰色灰质泥岩与灰、灰紫色灰质粉砂岩的不等厚互层,夹紫灰、浅灰色细砂岩、中-粗粒砂岩,局部夹有含砾砂岩、砂砾岩、粉砂岩,交错层理发育。属于一套湖泊相向三角洲(扇三角洲)过渡的沉积物(图4.5,4.10~4.12)。
层序SQ9的底界面(SQ8的顶界面)为一在区域上有较好对比性的冲刷侵蚀界面,顶界面为华涌组西樵山段底部的火山岩与宝月组三段顶部粉砂岩所组成的火山喷发不整合面。层序物质组成为宝月组二段和三段的沉积物,代表该层序发育早期的宝月组二段是一套灰紫、棕褐色、紫红色粉-细砂岩,发育交错层理,其间夹有不等粒砂岩、中-粗粒砂岩、含砾砂岩、粉砂质泥岩,中部夹有一层深灰色灰质泥岩,主体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物。代表层序发育晚期的宝月组三段为紫灰、暗紫色、浅灰色砂砾岩、含砾粗砂岩、含砾砂岩、不等粒砂岩与紫红、暗紫红色粉-细砂岩互层,夹暗紫色含灰质团块粉砂岩质泥岩和杂色泥岩,主体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洼地的一套沉积(图4.5,4.10~4.12)。
图4.10 三水盆地水5井古近系层序划分图
图4.11 三水盆地水深20井古近系层序划分图
图4.12 三水盆地水基1井古近系层序划分图
层序SQ10的底界面(SQ9的顶界面)为火山喷发不整合界面,由于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在华平、华涌、小塘、华木等靠近盆地中部,该界面清楚,对比性好。在靠近盆地边缘,界限变得模糊,但可以以凝灰岩或凝灰质砂、泥岩夹层作为对比标志。顶界面为喜山运动Ⅰ幕形成的区域不整合界面。层序物质组成为华涌组金星岗段和西樵山段,由于喜山运动的影响,部分层序保留部完全。代表层序发育早期的西樵山段主体为一套火山岩,在盆地边缘有一些碎屑岩。代表层序发育晚期的金星岗段分布极为局限,限于盆地中部的华平-坑田-华涌-小塘-华木等地,为盆地萎缩阶段的河湖相沉积物(图4.5,4.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