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10:29
意思是超越儒家的各种伦理纲常束缚,任人之自然本性自由伸展。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三国魏嵇康、阮籍提出的哲学美学命题,出自《释私论》。
节选原文:
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
译文:
这是因为气静神安的人,心里不故作高尚;清白旷达的人,感情不被*所拘束。心里不故作高尚,所以能超越名声教化而任其自然;感情不被*所拘束,所以能审视贵贱之分而明白事物的道理。事物道理明白,所以不违反道义;超越名声任其自然,所以心里不在意是非。
扩展资料
阮籍、嵇康是魏晋玄学的激进派,他们主张道法自然,要顺应人性的自由发展,借自然以法定名教,着重发挥了庄子哲学中的批判精神,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把正始时期的玄学所崇尚的恬淡虚无发挥到了极致。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魏晋玄学经常讨论的问题之一,也是嵇康*思想的核心。嵇康强调“自然”与“名教”的对立,他认为六经与礼法都是统治者用来束缚人性的工具,只有恢复人的本性,才能符合自然的规律。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上,嵇康大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
由此他提出了“越名任心”的思想,即要超脱名教的束缚,使人心得到自由。他认为,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做到公而无私,不要隐瞒自己的思想(私意),心中想什么就应当说什么。
他厌恶弄虚作假,厌恶言行不一,特别反对用虚假的名教来钳制人心。嵇康的“越名任心”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儒倾向,反映了当时正直的知识分子实现精神自由的强烈要求。
他们之所以要“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因为他们反对和厌恶司马氏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名教思想的虚伪实质。反对“名教”,实质上是反对司马氏虚伪的名教,是对其统治的不满,所以他们在*上与司马氏保持着尖锐的对立。
嵇康不仅直接点名批判儒家圣人,而且从根本上否定了整个儒家文化的价值体系。现实世界狭小的生活空间,迫使他们向往着庄子所设计的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名教而任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