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候科举考试前三名分别叫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48
我来回答
共8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1:59
第一名 状元
“状”的起源为原在唐朝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就像现代高考时填写资料的情形一样。
“元”在中国古代文字中“元,始也”,按中国古代汉字会意造字法来理解,元就是头的意思。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本次考试投状第一的人”,这就是状元的来历。
第二名 榜眼
“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状”,那时宣布科举前三名使用的是黄榜,第二和第三名站在状元两侧,就像状元的两个眼睛一样,所以后面大家都叫第二和三为榜眼。
第三名 探花
探花郎始见于唐,唐代进士及第后,按照惯例筹钱举行期集,于杏园赏花会时(进士考试是在春天举行,所以中后在杏园赏花),挑选进士中年龄最少者二人为探花郎,使赋诗,宋代沿袭唐代的这种习惯,也要举办宴会挑选探花郎。
扩展资料
宋代的科考分为*: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
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考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3:17
科举考试级别不同,前三名的称呼也不同。
明清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童子试”不算,它仅仅是进入生员的资格考试)。
乡试(取得“举人”资格):
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会试(取得“贡士”资格):
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取得“进士”资格):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由于殿试分为三甲录取,一甲就是前三名;二甲人数较多,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只有名次,没有称呼。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0:52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紶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2:43

野史说书人
古代科举考试的前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不过这里的前三名指的都是殿试的前三名,也就是通过科举考试终极考核后的最后排名。在进入殿试之前,参加科考的人必须得先通过乡试和会试。

科举考试就是古代的高考,也是古代读书人进入官场的唯一机会。科举考试要经过重重的选拔,最后能够进入殿试,接受皇帝考核的人,基本上都已经是人才中的人才了。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进入乡试的可以获得举人的身份,进入会试的可以获得贡士资格,进入殿试则可以获得进士资格。

科举考试的前三名又被称为三鼎甲,他们按照名次从高到低依次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状元、榜眼和探花是殿试的一甲,他们被赐进士及第,而此后还有二甲和三甲被赐进士出身,能够进入殿试的统称为进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4:51
状元,榜眼,探花。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榜眼,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即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7:16
童子试 县试 府试 院试 (院试合格者叫生员 俗称秀才 获取生员方可参加正式考试)
正式考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乡试合格者叫举人 第一名 解元
会试合格者叫贡生 第一名 会元
殿试合格者叫进士 第一名 状元 第二榜眼 第三探花
解元 会元 状元 叫连中三元
举行乡试 会试的场所叫贡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9:57
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3:29
第一名叫:解元。
第二名叫:榜眼。
第三名叫: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