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4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0:58
一、先秦:贝币、楚国地区的蚁鼻钱、黄河流域的布币、齐燕地区的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的环钱等等。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海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在商代晚期和西周,还出现无文字的铜仿贝。至东周发展成为有铭文的铜贝蚁鼻钱,形成正式金属铸币,主要流通于南方楚国地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贝币则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地区因社会条件和文化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货币。主要有:楚国地区的蚁鼻钱、黄河流域的布币、齐燕地区的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的环钱。
二、秦代:秦半两。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三、汉代:五铢钱。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 (前113年) 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将铸币大权收归*。
**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 (钟官、辨铜、技巧三官) 负责铸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面文“五铢”二字的钱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重如其文,被称为五铢钱。
四、唐代:开元通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废五铢钱,开始铸造开元通宝,币面上下右左有“开元通宝”四字。“开元”意为开辟新纪元,“通宝”意为通行宝货。有人按顺时针方向回环来读作“开通元宝”,成为后世铜币以“通宝”或 “元宝”命名的由来。
五、北宋:纸币交子。
北宋初年,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流通不便。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名为交子,代替铁钱流通。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北宋初年,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
五、明代:白银和大明宝钞。
白银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额交易多用银,小交易用钞或钱。
由于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纸币*,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钱币的特点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并体现出文化在发展中所具有的连续性、阶段性及承继性,并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形制上,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单位上,早期铸有面值,属称量货币,以釿、寽、铢、两等为单位,如秦半两、汉五铢。唐代铸开元通宝钱,规定每十枚开元钱重一两,每一枚开元钱称为一钱,则十钱为一两,这就是重量单位“钱”的由来。
图饰上,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而专为文字。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莽泉使用的是垂针篆,刘宋孝建钱是薤叶书,北周布泉则是玉筋篆,这些都是小篆的变体。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
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基本是一钱一范。后来使用陶范、石范及金属范,六朝时期开始采用叠铸技术。到唐朝时发展为翻砂浇铸。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铸外郭,此项技术的采用,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
无论是从形制、单位、图饰、还是铸造或印刷技术上,乃至对外文化交流上,钱币都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货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专家:中国古钱币"外圆内方"形制源于礼器玉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2:16
古代钱币有最早的有记载的起:贝币,分天然贝、骨贝、铁贝;罄币、鱼币(是否定义为货币尚存争议),布币,刀币,圆钱,蚁鼻钱(战国时期楚国铸,仿贝青铜铸),楚钱铜牌,半两,四铢,五铢,货泉,货布,太平百钱,古泉,开元通宝,得一元宝,饺子,宝钞,金银有称元宝,纹银,通宝的,还有戏称阿堵物的。。。。。。。很多呢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3:51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一、先秦:贝币、楚国地区的蚁鼻钱、黄河流域的布币、齐燕地区的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的环钱等等。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海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在商代晚期和西周,还出现无文字的铜仿贝。至东周发展成为有铭文的铜贝蚁鼻钱,形成正式金属铸币,主要流通于南方楚国地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贝币则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地区因社会条件和文化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货币。主要有:楚国地区的蚁鼻钱、黄河流域的布币、齐燕地区的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的环钱。
二、秦代:秦半两。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三、汉代:五铢钱。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 (前113年) 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将铸币大权收归*。
**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 (钟官、辨铜、技巧三官) 负责铸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面文“五铢”二字的钱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重如其文,被称为五铢钱。
四、唐代:开元通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废五铢钱,开始铸造开元通宝,币面上下右左有“开元通宝”四字。“开元”意为开辟新纪元,“通宝”意为通行宝货。有人按顺时针方向回环来读作“开通元宝”,成为后世铜币以“通宝”或 “元宝”命名的由来。
五、北宋:纸币交子。
北宋初年,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流通不便。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名为交子,代替铁钱流通。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北宋初年,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
五、明代:白银和大明宝钞。
白银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额交易多用银,小交易用钞或钱。
由于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纸币*,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5:42
元宝,重宝,银锭 通宝,交子 宝钞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7:50
有元宝,银锭,通宝,符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