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8 07: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06:20
一、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剧情,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训练语言概括能力。
见“课文鉴赏说明”。
二、引导学生体会这出戏语言风趣的特点。
1.这段戏文精彩传神,富有喜剧效果。
陈最良讲解《关雎》一诗,说“‘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此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兴者,起也。起那下头。窈窕淑女,是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陈最良“依注解书”,似乎无可非议,但放在这段戏文的特殊语境中,这正儿八经、无关痛痒的解说,竟然禁不住春香的追问,就显得古板迂腐,十分可笑了。
“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的细节,可以使人设想,一位一本正经的老先生,在女学生、在晚辈面前,下意识地像孩子那样在学堂上叽叽咕咕叫了起来,憨态可掬,十分滑稽,令人喷饭。如果是演出,满台的“鸟”叫,会有很强的戏剧效果。
春香不断追问先生,并对“在河之洲”作了自己的有趣解释。当她问道那“幽闲女子”,君子“为甚好好的求他”时,陈最良狼狈不堪,只好把她喝住。学生无忌,先生尴尬,学堂里严肃宣讲的气氛,被闹得烟消云散。
杜丽娘说:“*,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既遮掩了自己的心思,又掩饰了她对先生讲解的不满,也止住先生继续依注解书。
2.杜丽娘说:“这*偌多!”含有对陈最良讲课的厌烦,对他“依注解书”的不满。陈最良却对此麻木不仁,不予理会,继续说教。在这里两人都说到“多”,但此“多”非彼“多”,杜丽娘说的是嫌“*偌多”,陈最良对之以“没多些”,说的却是对《诗经》内容的概括,二者不是一回事。陈最良的回答不合乎对话的语境,显得迂腐可笑。
3.杜丽娘要绣一对鞋儿给先生上寿,以尽学生之心、晚辈之礼。陈最良却说:“依《孟子》上样儿,做个‘不知足而为屦’罢了。”杜丽娘所说的是实,即实实在在的“鞋”,实实在在的“上样儿”;而陈最良所说的却是“虚”,即以《孟子》一书“上样儿”,以“不知足而为屦”。做实实在在的“鞋”,如何能以《孟子》一书“上样儿”;“不知足”并实实在在的“鞋”,如何能“为屦”?陈最良所答非所问。杜丽娘所说的是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平平常常的话,却不禁引起陈最良关于《孟子》一书和孟子之言的联想,可见其迂腐十足。
三、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阅读,加深对《闺塾》这出戏的理解,注意课外阅读文学名著,培养自学能力。
《闺塾》是《牡丹亭》的第七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的前半出,它们在内容上有密切联系。在《闺塾》中,《诗经》中的爱情诗,引起了杜丽娘的爱情萌动;她从侍女春香那里知道家中有一处大花园,十分向往去那里游玩;在《游园》中,杜丽娘由春香陪伴,走出深闺,来到后花园,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新天地。她惊叹于大好春光,痛惜自己的青春埋没在闺阁之中,向往美好的爱情,表达了她的自我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