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8 04:1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08:26
西汉高祖执政初期,对匈奴采取了和亲*,原因有二。
其一,匈奴屡屡侵犯汉地边境,但汉高祖却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匈奴之患,早在战国时便已凸显,齐楚燕韩赵魏秦并存时,与匈奴接壤的赵国就屡屡遭受匈奴的侵犯,秦并六国之后,始皇派遣将军蒙恬北击匈奴,而后一边修筑长城来防范匈奴总是突如其来的骑兵,一边派蒙恬陈兵三十万于长城边上以备匈奴来犯,匈奴在被赵、秦接连打击之后实力大降,不得不北遁,匈奴之患暂时得解。
秦二世时,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项梁、刘邦、项羽、田儋等英雄豪杰群起响应,秦二世、赵高、章邯、王离等人疲于应对遍地狼烟,给了匈奴喘息之机,秦灭,刘邦与项羽为决雄雌,争得不可开交,匈奴又赶上百年一遇的雄主冒顿杀父代立,趁刘项无暇北顾之际吞并了匈奴周边的部落,使匈奴国力雄极一时。
刘邦战胜项羽,成为中原新君主之时,冒顿也统一了漠北草原,对中原虎视眈眈。汉七年,刘邦所立的代地之诸侯韩王信不敌匈奴,投了匈奴,做了带路党,屡屡带兵犯边,刘邦怒而亲征,帅骑兵、步兵合计三十二万,不只要击败韩王信,还计划打草楼兔子,一举解决匈奴问题。而后,发生了令人震惊的白登之围。
刘邦率几万精锐骑兵先行,至平城,知已误入匈奴包围圈,急上白登山,借助地形优势来与匈奴骑兵周旋并等待后续部队到达,冒顿率四十万骑兵围白登山但却没攻下来,七日后,刘邦下白登,周勃、樊哙等将军继续留在边地与韩王信余部和匈奴作战,虽打痛了匈奴,但却没灭了匈奴。自此之后,历高祖、惠帝、高后、文帝、景帝五世,汉匈再无大规模军事对峙,主要原因就是汉匈都发觉,自己没法吃掉对方,汉匈关系也恢复到战国末期的形态,匈奴人缺吃少喝时便纵马南下抢掠,汉地也不得不日夜防范匈奴的抢掠。
其二,刘敬献和亲之计,意欲从血统上改变匈奴王族,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问题。
面对匈奴屡屡犯边汉却无良策的局面,汉高祖刘邦问计刘敬。刘敬本姓娄,因曾建议迁都关中而被封侯赐皇姓,还曾在白登之围发生前准确预测过白登之围,故而深为刘邦所信任。
实际上,刘敬也是没什么主张的,汉高祖刘邦效仿秦始皇,派韩王信守边,结果韩王信自己投了匈奴,秦始皇修的长城也是不管用,虽能挡住大股匈奴骑兵,但根本挡不住小股匈奴人,至于寻找匈奴主力和匈奴大决战则更不可行,白登之围后,匈奴依旧信奉“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的策略,绝不与汉军大决战。虽没什么主张,但自认谋臣的刘敬认为,人设不能丢,于是便献了一个馊主意,派长公主前去和亲。
为了使自己的计策显得合理,刘敬努力地给刘邦*,说长公主地位尊崇,如果派嫡亲长公主带着丰厚的嫁妆前去和亲,匈奴人一定会非常开心,从而立嫡亲长公主为正阏氏,也就是中原人所说的后,待到嫡亲长公主为冒顿单于生了儿子,儿子一定会被立为太子,待到太子继位,匈奴的头领是汉皇室的外孙,天底下哪有外孙侵犯外公的道理呢?以刘邦尊父亲为太上皇、封昆弟子侄为诸侯王的个性来看,刘邦自然是很认可血统论,所以自然而然对对刘敬的计策大为赞赏。
虽然刘邦很赏识刘敬的计策,但汉高后吕雉却不忍心母女分离,舍不得长公主前往苦寒的塞北草原,刘邦有心无力,只好在刘家人中找了一个,以长公主名之,嫁到匈奴去,但却没收到刘敬当初计划的结果,匈奴人该犯边还是会犯边。
这里便可以看出刘敬对汉匈问题认识的肤浅,匈奴人“苟利所在,不知礼义”,他拿中原人所习惯的礼义廉耻来套,怎么会灵呢?匈奴人之所以屡屡犯边,乃是因为匈奴那边生产力过低,完全靠天吃饭,匈奴虽地广,但游牧的形势导致匈奴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有限,若是遭逢天灾或是人口过载,匈奴人的生存都成问题,除了到汉之边地去抢,别无他法,连生存都成问题时,本就不在意礼义的匈奴人岂会因为一个和亲的女人而罢手?
综上,汉高祖之所以定下和亲之策,完全是在对待匈奴屡屡犯边时的昏招,这一昏招让汉匈之间短暂地获得过和平,但从来都不曾解决根本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09:44
是因为初期的时候,自己国家本身的实力也不够强,所以为了休养生息就选择进行和亲。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11:19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边境的老百姓过上好的生活,而且不用再忍受战争的苦难了,也能够让国家的发展更好。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13:10
这样做其实就是为了让两国的战争少一点,让老百姓不要再过上特别苦的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