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附生,在古代是什么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8 05:1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4:09
邑——明清一般称本地、本县。
附生——即“附学生员”的简称。明代时府、州、县学除廪膳生员、增广生员外,有取附学生员之制。清相沿,以尚未取得廪生、增生资格的生员为附生(可以理解为第三等的秀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4:10
邑附生,是古代在廪膳、增广生定额之外所取的县学生员。因其附于廪膳、增广生之后,故称为县附学生员,简称邑附生。
邑,古代为县。而附生,为始于明代的古代科举名词,是明清时附学生的简称。至于进县学者称为生员,是因为这些对象既是学生,又有员额*,所以叫生员。
据明史记载,洪武间规定县学生员二十人。这二十名生员是由童生经过层层考试选拔进县学的,可以享受不服兵役、徭役的特权,可以不受笞刑,不受刑讯*供,吃国家皇粮,叫廪膳生员。后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要求进学的就越来越多,于是国家又在定额之外增广生员人数。宣德确定县学增广的数额为二十人。为与初设的食廪生员相区别,于是称原设生员为廪膳生员,称增广者为增广生员。其后读书人数一增再增,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省称附生,县称邑附生。
由于不断增取,明清两代的县儒学生员中,便有三种不同的生员,即廪膳生员、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由于廪膳生员和增广生员都有固定的数额,而附学生员没有数额的*,所以后来凡是初入儒学的生员,统统作为附学生员,然后再经过考试去补充廪生与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