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8 00: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3:26
人均耕地面积,农业劳动的生产效率,畜牧业的发展水平,这三项是决定古代农民能不能吃上肉和吃多少肉的关键因素。咱们国家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都是人口大国,特有的地形又*了可供开垦的土地极为有限,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自然不可能很多,而充沛的人力资源又反过来*和约束了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此外,畜牧业作为肉类的主要来源,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和耕地,在中华帝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早早的被放弃了。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古代中国的农民,想吃上肉,肯定是相当困难的。下面,咱们就按照朝代额顺序,逐个举例证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段对话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记述的是春秋时代的事情,不难看出包括曹刿在内的农民们是吃不上肉的,“肉食者”必须是贵族阶层。
这一点在汉代成书的记载先秦礼制的典籍《礼记·王制》中则有更加详细清楚明白的说明——“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除了周天子可以想吃啥吃啥之外,贵为各国诸侯王公的都不能随意吃牛肉,*大夫吃羊肉也要受*,而低级贵族,所谓的“士”吃狗肉和猪肉都算打牙祭,最底层的农民想吃顿好的改善生活都要有充足的理由!
春秋战国不行,那汉朝老百姓能吃上肉吗?答案当然还是不行。
按照汉代的俸禄,普通的县(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县承和县尉的等级是“两百石”,实际发放则是一年360石,汉代的“石”相当于现在的62市斤,相当于年薪22320市斤粮食,猛一看还挺多的,可是按一家五口计算,再加上必不可少的家丁佣人之类的,最少要养活10个人,平均到每个人头上,不过2232斤粮食。再算上衣服车马、孩子读书等等方面的杂项支出,*家里每个月能吃上几顿肉肯定是非常困难的,老百姓自然不用说了。
不过,好在汉代的炼金术士们捣鼓出了豆腐,稍稍缓解了普通老百姓体内的蛋白质缺乏。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南朝逐渐兴盛起来,不事生产的职业僧人逐渐增多,粮食供应的压力随之加大,于是皇帝下令,禁止僧人吃肉,可见肉类的消费压力有多大,普通老百姓自然没多少机会吃上肉。
*已经捉襟见肘,何况百姓乎?
宋朝由于重视商业贸易,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不少,后期大规模开发了江南水乡,水稻又是一年两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理应有相当的提高,不过,由于人口的激增和战争、岁币支出的居高不下,吃上肉的还是局限于生活几座大城市中的老百姓,广大乡村依旧挣扎在温饱线上。
举个例子,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有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我们中国农村向来好客的,来个稀客必然要倾其所有,把好吃好喝的会全部拿出来,而让来客吃上足够的鸡肉猪肉还得丰年才行,平常自家人过的日子不难想象。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他笔下的梁山英雄好汉们的理想生活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强盗们的梦想都是吃肉,不难推导出,他们劫掠的对象,普通老百姓们必然在大多数时间内与酒肉无缘。
有明一代,皇族消耗和占据相当大比例的国民财富,搞的全国的官僚不贪污受贿就活不下去,生活水平之低超出现代人的想象——清廉著称的海瑞,死前的官职是右佥都御史,正二品的大员,年薪61石粮食,相当于6100市斤,全家省吃俭用是必须的。官不聊生自然只能挥刀砍向更底层的农民,疯狂压榨之下必然带来决死的反抗,明朝的民变次数没有宋朝多,李自成张献忠起义,这种规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都快饿死了,平常想吃肉,只能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