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8 13:12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21:52
1、别具一格
【拼音】: bié jù yī gé
【解释】: 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出处】: 清·吕留良《与施愚山书》:“咏见赠诗,风力又别具一格。”
【造句】: 这个画家的人物画拙中见巧,别具一格。
2、 与众不同
【拼音】: yǔ zhòng bù tóng
【解释】: 跟大家不一样。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这是今日令中第一个古人,必须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才觉有趣。”
【造句】: 从他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中,看出他很聪明。
3、 精美绝伦
【拼音】: jīng měi jué lún
【解释】: 绝伦:没有比得上的。精致美妙,无与伦比。
【出处】: 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灯只至多,苏、福为冠,新安晚出,精妙绝伦。”
【造句】: 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真是精美绝伦。
4、 冬暖夏凊
【拼音】: dōng nuǎn xià jìng
【解释】: 凊:凉。冬天使温暖,夏天使凉爽。比喻适合时用。
【出处】: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古圣人制衣服也冬轻而暖,夏轻而凊。”
【造句】:这间屋子真是冬暖夏清呀。
5、舒舒服服
【拼音】: shū shū fú fú
【解释】: 身心感到轻松愉快舒适。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9回:“家里唱动戏,我又不得舒舒服服的看。”
【造句】: 和风吹拂,我舒舒服服地躺在草地上,十分惬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21:52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因为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帐篷。
蒙古包也称“毡包”。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种用厚羊毛毡制成的圆形凸顶房屋。分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牧区多建移动式。通常高约2.5米,直径4米。包顶有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于游牧等特点。
目前蒙古包大多用在内蒙古草原旅游区,有着蒙古民族特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21:53
白色的,上面是个三角塔,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