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则不孝敬父母的故事,急急急急,各位帅哥美女都帮帮忙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3 17:3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23:18
关于“不孝有三”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现在很少再说了,但有人提起来,还真不知道是哪三不孝。查查资料,才明白它来自《孟子·离娄上》篇。原文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有人解释孟子的意思是,不孝有三件,其中以不传子嗣为最严重的事。
汉朝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他说的三不孝大意是:
⑴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或:不懂得顺从父母的意思,违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于不义),是为一不孝。
⑵ 父母年老,家境贫寒,无法侍奉父母亲,使其三餐无法温饱、生病无钱看医,而不能考秀才进士求得一官半职,为家扬名吐气,是为二不孝。
⑶ 不娶媳生子,无法传宗接代,过年过节,无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是为三不孝。
以上解释很明白,也流行于报纸、网络等,其中不乏批判的意见,例如说孟子散布了重男轻女思想。但看了刘英民教授的“‘不孝有三’考”(《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P113-116),觉得更有道理。从文章摘要中基本可以了解他研究的结果:
文章对“不孝有三”赵岐注提出质疑。指出赵岐注既与孟子本人关于孝的观念相抵牾,也和孟子之前的儒家学者关于孝的思想大相径庭。认为“不孝有三”是孟子引用的古语,是原始宗法制时代人们的孝的观念。赵岐注没有搞清原始宗法制和地主宗法制的区别,没有搞清这两个不同的时代人们伦理观念的区别,错把秦汉时建立在地主封建制基础之上的伦理观念等同于原始宗法制时代的伦理观念。该文在对赵岐注批判的基础上指出,在原始宗法制时代孝有三个层面:其一,“生,事之以礼”;其二,“死,葬之以礼”;其三,在死后的漫长岁月,子子孙孙“祭之以礼”。并进而得出结论,“不孝有三”应该是:生不敬顺,一不孝也;死不礼葬,二不孝也;无后绝祀,三不孝也。
看来学历史、听典故,都要多读点书,多了解不同的观点。其实,无论如何解释,它原意肯定含有封建糟粕,我们不妨汲取它现实积极的一面,赋予它符合时代的新意。不难理解,这些说法里有我国的传统美德要求,尊敬老人,孝顺父母,合理安排故去长辈的丧葬和祭奠活动,这与目前提倡践行“八荣八耻”、和谐社会的现代精神文明要求并无矛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23:18
笔记本初步形成不好不好爸爸那边哪能哪能哪能哪能好就好看成绩好技能不错那么现在不能再比常年保持爸爸你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