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3 14:26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4:18
不是,因为曹确实为一个建立朝代创立了基础,避免国家长期*,使百姓免于战争,这确实曹比刘做得比较好得一方面。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4:19
不是,陈寿看不惯惯黄皓弄权,不愿依附黄皓,仕途并不算顺利。因此写曹操是正统,当然贬刘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4:19
并不是,陈寿写三国志是以客观的史实来编撰的这部作品。是以史料的方式写的,和罗贯中不同,并不属于民间话本。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4:20
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无数英雄豪杰在这个年代散发出璀璨的光芒。仁德的刘备,奸诈的曹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义薄云天的关云长,常胜将军赵子龙等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而三国为人们所熟知,却要感谢罗贯中写了一本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凡是读过《三国演义》或者看过相关电视剧的都知道,整部《三国演义》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刘备、诸葛亮及其蜀汉政权展开的,有着明显的尊刘贬曹抑孙的思想。而当我们翻开《三国志》的时候,却发现陈寿却是与罗贯中截然相反的,他是明显的在尊曹贬刘。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大多数人得出《三国志》是在尊曹贬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刘备、曹操、孙权传记的名称上。我们知道,史书给人立传时,帝王使用的是“纪”,而其他人则只能用“传”。而他们三人的名称分别是《武帝纪》,《先主传》和《吴主传》。因而大家得出结论,在陈寿的心中,曹操是正统,自然要贬刘抑孙了。
然而,当我们真正开始阅读《三国志》的时候,会发现陈寿其实玩了个心机,他的文字设置得很巧妙。
陈寿生活在西晋年代陈寿其实是南充人(巴西郡安汉县),也就是蜀汉子民。他出身于公元233年,那时候正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前一年。而陈寿年轻的时候,还当过姜维的主簿,只不过看不惯黄皓弄权,不愿依附黄皓,因此仕途并不算顺利。
似乎历史上每一位史学家都有着悲剧的一生,陈寿也不例外。在他31岁时,也就是公元263年,蜀汉灭亡。那时候陈寿第一次做了亡国奴,陈寿成了魏国子民。而在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晋朝,陈寿又成了晋国人。
两次亡国,三易其主,让陈寿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我们现代人开来,这或许并没有什么,但对于古代有气节的读书人而言,却是莫大的耻辱,更何况像陈寿这样精通史学的人而言。
公元280年,晋灭东吴,48岁的陈寿开始编纂《三国志》。但那时天下归晋,而晋又是从曹魏手中得来的,那么曹魏就必须是正统,否则,晋也就变成了名不正言不顺。因此,陈寿如果想要让自己写的史能够流传,就必须按照这个思路来写。但他又是蜀汉遗民,怎么办呢?
以隐晦的文字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全书中,曹魏的君主,自曹操开始,都做的是“纪”,而蜀汉和东吴则用的“传”。但是,有意思的是,陈寿对于三人的称呼非常值得考究。我们分别摘录《武帝纪》,《先主传》,《吴主传》的其中一句。
《武帝纪》: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
《先主传》: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
《吴主传》: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
看出区别了吗?陈寿对曹操称太祖,刘备称先主,而到了孙权这里,就直呼其名了。难道这是陈寿笔误吗?显然不是。
我们再来看看他对三人的评价。
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是“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也就是说,陈寿肯定了曹操的雄才大略,然而对于曹操的品德却是半句赞赏也没有。
对于孙权,陈寿则认为,孙权能够成为一国之主,自然也不失为人杰,但是东吴的灭亡也是孙权晚年的暴虐所招致的必然结果。原文:“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而到了刘备这里,陈寿则说,“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并且对于白帝城托孤也是极尽赞美之词,“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由此可见,陈寿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下,只能以曹魏为正统,但是他通过十分隐晦的文字描述手法,希望后世能够明白他的用心。就连明代的顾炎武也说,陈寿在《刘备传》中用先主,后主,以别于吴,究是用意处。
在《三国志》问世一百多年后,南朝宋文帝认为《三国志》过于简陋,于是就有了裴松之的注,里面增加了许多的细节。而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许多的细节正是来自于裴松之所作的注。
而《三国演义》的出现,也正式将曹操定性为汉贼,而刘备的蜀汉政权则成为了两汉的正统传承者。
当然了,罗贯中是小说家,我们还是要从史家去看待。在北宋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采用的是魏国的纪年,相当于承认了曹魏的正统性。
但是,到了南宋,正统之争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这一改变被永久性的继承了下来。
我们都知道,南宋是偏安江南一隅的政权,而中原大地已经无力收复,因此担忧有损南宋的正统地位。于是以三国来借古喻今,以偏安为正统而颂扬蜀汉。继而,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将魏国的纪年全部换成了蜀汉的纪年,并且明确斥责曹操的篡逆之举。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家之一,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同时,蜀汉正统论刚好符合儒家的“春秋大义”,于是,这一思想就被传承了下去,罗贯中也是受这种思想所影响。
清代时,乾隆也说,曹魏孙吴虽然地广势强,却不能夺取蜀汉的正统地位。这就是尊王黜霸的万世纲常,也是名正言顺天命人心。
陈寿以隐晦的手法表达自己对蜀汉的正统维护,我想大部分是来自于他对故国不舍的情感。而到了后世中,以帝王和儒生为代表的统治阶级,需要利用蜀汉正统论来维护自己地位的合法性,因此,尊刘贬曹才成为了后世的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