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汉源壮族与越源壮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3 00:2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7:41
汉源壮族与越源壮族刍议
今天的壮族,是一个纷杂,来源广泛的民族,其中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古汉人后裔系统的汉源壮族,与百越后裔系统的越源壮族
两者的划分在现在的条件下并不十分明确,因为两者在一起融合了两千年,早已是血脉相连
但是,一般来说,汉源壮族又主要分为山东白马系汉源壮族,与广东南海系汉源壮族,以及其他历代入桂的古汉人后裔
一、汉源壮族
汉源壮族主要是指山东白马系与广东南海系两大系统
下面对这两大汉源壮族的主要来源进行分析
1、 山东白马系
山东白马系壮族主要是指主要是主要是宋代迁入广西。并在一千年的发展中与当地南越土人逐渐融合,历史图腾是山东白马(今河南滑县)的汉源壮族
宋代由中原一带向南方大规模移民发生皇佑年间和北宋向南宋过渡时期。特别是狄青征讨侬智高前后,派去大量的禁军(*军)和地方军,后来都留下一部分官兵戍边和屯垦。《宋史》卷二百七十载:“杨文广……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宣、邕二州。”这是昆仑关战役班师回京都后,杨文广再次被派到广西追讨侬智高余部时的任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5载:“皇佑五年(1053)秋七月,癸卯,招广南西路安抚使司,比留禁兵四千戌邕州。”《文献通考》卷三三○卷:“初广西屯北兵二十指挥(每指挥500人)。”几次战役过后,都留有中原一带的官兵在广西,其中许多人后来都定居下来,并和当地人通婚,繁衍后代。在北宋后期,还允许禁军官兵带家属随军行动,称“老营”。定居南疆的“老营”也是中原移民的一个重要来源。《文献通考》卷三三○卷:“熙宁……八年……唆之叛,陷邕钦廉三州,朝廷命郭逵讨之,拎其大将,乾德大惧,奉表乞降,会北兵多病瘴……是役也,调民夫八十七万余人。”这些北方的民夫,也有的随军留下定居。此外,北宋、南宋之间,北方战乱不断,加上黄河多次决口造成灾害,特别是随着北宋的灭亡,南宋皇族及*百姓大量南迁,广西也是移民迁徙地之一。
当时的白马县,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载:“宋庆历八年(1048),河决商明(今河南濮阳),泛滥于大名。河北灾民数十万人流入东京,安抚使富弼募万余人为兵。”白马县一带出现灾荒,皇朝又在这一带大量招兵,自然有白马县一带的兵源。在大量招兵的第二年即皇佑元年(1049),发生了“广源州侬智高起兵,称南天国,年号景瑞,扰邕州”,宋朝廷立即调兵征讨,这些士兵许多就是在白马县招募的兵源。《南宁府志》记载,在宋元丰年间(1078~1085),邕州户五千二百八十九,总人口超过二万人,而屯戍者达四千人。
从以上的历史地理资料可以证实,广西壮族大量族谱所记载的其祖先来自山东白马县(或白马驿、白马冉、白马苑、白马堰),其实就是今河南省滑县一带。由于白马县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是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宋代朝廷曾在这里建立兵营、招兵买马,其兵源有白马县人,也有北方各地人。狄青征讨侬智高前后,以及杨文广到广西任职时都带有大量禁军。禁军多是北方兵,不管家在白马县或青州府以及其他地区,白马县是军队的训练地、集结地和出发地,所以给大家的印象特别深刻,被问起从哪里来,都说“从白马县来”是很自然的事,而世代相传之后,“从白马县来”就演变成了“祖籍白马县”。正如今天居住中原和山东一带的居民,一问起祖先从哪里来,都不约而同地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尽管他们的祖籍在不同的地方,但都从洪洞大槐树下经过,因为当时那里是移民指挥部,山西各地区指令到中原的移民,都要到大槐树下登记后出发。所以,南宁乃至广西的“白马”现象,也和中原的“洪洞”现象有点相似。
2,广东南海系
广东南海是壮族里的汉源壮族中又一重要源头,它指的是历代,尤其是明代以及清代从广东南海迁移到广西,并与当地南越土人融为一体的汉源壮族
所谓的广东南海,并不是指今天狭义的广州南海区,而是对于当时珠三角地区的一个泛称,他们主要是当地以秦代南下的秦军士卒与当地越女的后裔,以及珠玑巷移民后裔两大部分组成,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我们追溯壮族的发展与形成,可以说经历了两波的秦军士卒后裔的汉人的强烈影响
明代中期以前的珠三角,是一个气候温和湿润,极其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当时的珠三角人口密度极大,人地矛盾极其突出
然而,到明朝中叶以后,明中叶的土地兼并浪潮,特别是皇室勋戚官僚庄田的恶性膨胀,把千万自耕农民排挤出土地;繁重的赋役,又使不负重荷的农民走向*.在贪官污吏恣意盘剥扰民的情势下,城镇手工业者,屯田的军士,熬盐的人等,也纷纷加入*的队伍.
对于广东南海,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民间的高利贷习俗导致很多人债台高筑,*向西进入广西,以避债
而且,到了明代,世界进入小冰河时期,明代气候承元代气候之绪,继续为寒冷时期,但是明代比元代乾旱,所以明代中叶以后,旱灾和饥荒连连,乃造成白莲教,张献忠,李自成之乱,最后明室因而倾覆.竺藕舫在中国「中国历史上的旱灾」一文中曾说:「除晋和南北朝以外,雨量特少者为明代,当时旱灾之总数为各世纪之冠.」可见明朝也是旱灾相当严重的时代.明代前叶和中叶的第十五世纪为中国历史上旱灾仅次於晋,南北朝,隋等朝代的时期,当时每百年中旱灾对雨灾的比率为2.25,近次於晋带的8.20,南北朝的4.10,隋代的3.30.而明代中叶,末叶的第十六世纪,则旱灾总数达八十四次之多,居历史上各世纪之冠,;但是因为当时雨灾数也多,所以每百年中旱灾对雨灾之比率仅.95,旱情不比十五世纪严重. 名代的气候可区分为下数四期:
1.明代前期明太祖洪武元年 ~ 明英宗天顺元年,西元1368 ~ 1457年)------ 和元代相似,无任何「冬无雪」的纪录,固为寒冷气候时期.明景宗景泰五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所以杭州,嘉兴,金华等地皆雪深六七尺,而近世杭州,嘉兴,金华等地已无雪深六七尺之情形,可见当时气候远比今日为寒.现世气候学家根据气候记录,认为明代前叶之气候寒於今日,认为当时年平均温度应比现代低1℃.
2.明代中叶(明英宗天顺二年 ~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西元1458 ~ 1552年)------ 明代中叶以后,漫天冰雪的奇寒景象再度降临江南,华中,华南各地,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汉水,淮河都曾经结冰,「夏寒」,「夏霜雪」的天气记录亦不绝如缕,而明代中叶期间冬无雪的纪录两次----一次是在英宗天顺二年(西元一四五八年),一次是在宪宗成化五年(西元一四六九年),旱灾情况也转趋严重,是为历史上第四个小冰河期时代.像陕西通志中就有提到:宪宗成化十年(西元一四七七年)七月,陕西平凉霜.科学家根据气候资料研究,认为明代中叶时期的年均温要比现代低1.5℃.
3. 明代末叶的前半期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 ~ 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西元1557 ~ 1599年)------仍属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冷期,但是却为夏寒冬暖的情况.明代末叶的旱期四十三年中 ,下霜雪的年数有六次,而初秋霜雪的纪录也不少.又「冬无雪」和「冬无冰」的年数有五次,占明代冬无雪记录总数百分之七十(明代冬无雪记录有七次),显然这一段时期有叫暖和的冬天,故明代末叶前半期的气候为下寒冬暖的情况,科学家研究明代末叶前半期期间的气候记录,认为这一段期间的年平均温应比现代低大约0.5℃左右.
4. 明代末叶后半期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 ~ 明思宗崇0十六年,西元1600 ~ 1643年)------中国历史上第五个小冰期,也使中国历史上最寒冷,而且寒冷持续很久的时期(西元1600 ~ 1720年),明代末叶的后半期以来,气候又转酷寒,下雪连年,无任何冬无雪的纪录,从此中国又进入历史上第五个小冰河期时代(由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到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西元一六00年~西元一七二0年),在西欧和北美洲也正值小冰河期中最寒冷的时代.由明代末年后半期的旱灾记录来看,可见当时旱灾情况之严重,也可以证明寒冷气候可造成严重的乾旱,现代的科学家们曾经一再地证明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如果下降3℃,则将使大气中聚集的水分减少百分之二十,而导致严重的旱灾.明末后半期之气候最为寒冷,故旱灾也广为严重.由於连岁大寒大旱,饥荒连年,於是乃有明熹宗天启二年(西元一六二二年)时的白莲教之乱;明思宗时,张献忠,李自成之乱;以及关外满清的南下
叩关.所以不旋踵,明室即告倾覆.
气候的变异导致原本物产丰富的珠三角也无法承载原本就接近饱和的人口,大批百姓*掀起大规模中国的西进运动,再次进入广西,有很多进入广西僚区,并逐渐与当地南越土人融合,这也成为广东南海系汉源壮族的一个重要源头
二,越源壮族
越源壮族是指先祖为比汉人更早进入岭南地区,并排斥、*当地小黑人原住民,占据岭南地区的南越众部落
南越人也是从非洲走出的晚期智人后代,不过他们要比汉人来到岭南早几千年,有一些壮族学者把岭南所有的史前人类遗迹统统当作壮族的祖先留下的,是十分可笑的,这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类学初创时期,中国学者把北京猿人等作为中国人的祖先、欧洲人把尼安得特人当做自己的祖先一样,荒谬可笑
古越人的祖先也是两万年前与汉人的祖先一起从非洲走出,古汉人的先祖越过帕米尔高原,在过程中淘汰了地中海贫血症的基因(一种母系遗传),而古越人的先祖则是通过中南半岛,到华南地区,注意,这时候它并不叫越人,而是到了岭南,在岭南这个地方,从很小的群体,通过不断扩张,消灭当地原住民,繁衍发展壮大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岭南是古越人的祖庭并不为虚
三、综述
总之,今天的壮族是由古汉人与古越人相互融合形成的一个新群体。古汉人的先祖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亦即春秋时期的楚国开始进入岭南地区,古越人要比古汉人早几千年。
但是两者都是移民,只是移民先后的关系罢了
最后,两个原本都是从非洲走出的兄弟在岭南再次会面,相互融合,形成壮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壮族二源一体格局
附,华北汉人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情结,胶东半岛的小云南情结,苏北人的苏州阊门情结,云南汉人的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情结,淮南汉人的江西瓦屑坝情结,广府汉人的南雄珠玑巷情结,河洛汉人的河南固始情结,客家汉人的福建宁化石壁情结与广西汉源壮族的山东白马情结、广东南海情结一同凝结成了华夏民族大迁徙的历史记忆,必将永辉史册!!
参考资料: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234036.s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7:42
一个是被造。一个是原土著壮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7:42
这种问题谁也不好说吧,壮族就是壮族,壮汉通婚都上千年了,壮族的祖先一直在岭南,汉人来了就有通婚,分不清你我,但是只要心理认同上是壮族或者是汉族,就没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