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的始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39
我来回答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8:54
1894~1895年中*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明治*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3万人。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国外参战。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达6.2万余吨。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鲜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
清*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指出日本将为"中土之患"。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加强海防建设,以京师门户北洋为设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然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不顺,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于6月3日请求清*派兵协助*。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早在6月2日,日本内阁就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7月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据其外相陆奥宗光训令,强*朝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23日,日军悍然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25日,大鸟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日本陆军第5师之混成第9旅也于29日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8月1日,清**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双方战略方针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约今河北)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清军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十六)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据此,清廷决定增调陆军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后南下驱逐在朝日军;以海军各舰队分守各自防区海口,北洋舰队集结于黄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峡,确保京畿门户安全,并策应在朝清军。
战争进程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8月上旬,总兵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等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先后抵达平壤。其时占据汉城之日军为混成第9旅,共8000余人。
8月中旬,日本大本营根据海军主力决战时间难以预料,并以年内已无法实行直隶平原决战,乃修改其"作战大方针"第一期作战计划,除已派第5师余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师参战,两师合编为第1集团军。将陆军在朝鲜的牵制作战改为攻势作战,由第1集团军执行平壤之战,相机进攻奉天(今沈阳)的任务。同时,决定组建第2集团军,待机攻占辽东半岛,为尔后直隶平原决战建立前进基地。
9月初,日军第5师和第3师一部由汉城等地出发,分四路向平壤推进,对平壤清军取包围之势。新近由成欢败退的提督叶志超奉命总统平壤各部清军,因其战守无策,各部心志不齐。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午后,玄武门失守。入夜后,叶志超等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在陆军争夺朝鲜半岛的同时,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亦前出至黄海西部,甚至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北洋舰队在丰岛海战后拘于"保船制敌"之令,主要巡弋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9月上旬,清廷鉴于平壤将有大战,拟由海路迅速运兵赴援,北洋舰队奉命护航。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突与搜索前进的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日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适时调整作战计划,海陆同时出击。平壤之战不但击败在朝清军,且一举将战线推进至鸭绿江边,直接威胁中国本土。清军由于平壤迅速败退,不仅使"海守陆攻"的总计划归于失败,且来不及在鸭绿江一线组织坚固防线,以致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仍然陷于被动。在海战方面,北洋舰队实力被严重削弱,日本联合舰队达到了控制黄海制海权的目的,使尔后的战局能朝着其二期作战计划的第一案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并在花园口登陆 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后,日本为实施"作战大方针"中直隶平原决战的计划,决定以陆军第2集团军向中国辽东半岛进行登陆作战,突破渤海湾门户。陆军第1集团军则向鸭绿江清军防线发起攻击,造成对清朝祖宗陵寝之地奉天的巨大压力,掩护第2集团军的登陆作战。清廷则采纳李鸿章之议,实行"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七十八)的平分兵力方针。在实际兵力部署方面,由于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以及过分眷顾祖宗陵寝,集重兵于鸭绿江一线和奉天、辽阳之间。同时,为保卫北京,又令各省抽调兵力,驻守山海关至秦皇岛之间,以及天津、大沽、通州(今北京通县)等地。致使地处渤海门户正面的辽东半岛兵力不足,又多系临时填防部队,加之黄海制海权已被日军所得,失去海军掩护,防御极其空虚。
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驻守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82营约3万人,四川提督宋庆为诸军总统。防线分中、东、西三段,以九连城一带为主防御阵地。兵力成一线部署,各部之间缺乏协同,纵深内又无强大预备队。日军第1集团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突破成功,继于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并攻占虎山。其他各部清军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未遇抵抗即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
在日军第1集团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上将指挥日军第2集团军2.5万人在日舰的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余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今属大连)。7日,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唾手而得大连湾。17日,日军开始向旅顺口进*。驻守旅顺口地区清军7名统领互不统属,1.4万余名官兵军心涣散。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只有总兵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击。22日,日军陷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
清廷内部的主和主张渐占上风。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 日军攻占旅顺后,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冬季封冻,登陆困难,决定暂时搁置直隶平原决战方案,代之以进攻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为尔后直隶平原登陆决战进一步提供安全保证的新计划。为此,以陆军第2集团军为基础组建"山东作战军",大山岩上将任司令长官,共2.5万余人。又令联合舰队协同山东作战军作战,并以陆军第1集团军在辽东战场进行佯攻,继续吸引清军主力。
清廷对日军主攻方向再次判断失误,以为日军第1、第2集团军将并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锦州走廊,进*山海关,然后与从渤海湾登陆之部队会攻北京。因此以重兵驻守奉天、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关内外总兵力达10万以上,而于日军的主攻方向山东半岛则仅部署官兵3万余人,其中驻守荣成(今旧荣成)的仅1400余人。至于北洋舰队,则根据李鸿章"水陆相依"的防御方针,龟缩于威海卫港内。
1895年1月20日,日"山东作战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占荣成。随即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行抄袭。30日,南帮炮台陷落。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见威海卫之战)。
辽东之战持续时间较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之后,连占凤凰城(今辽宁凤城)、岫岩、海城等地。清*调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赋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1895年1月17日起,清军先后数次大规模*海城,皆遭挫败(见海城之战)。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出击,3月4日占牛庄(今海城西北),7日取营口,9日陷田庄台(今大洼南)。10天之内,清军百余营6万余人便从辽东全线溃退。
战争结局和影响 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廷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甲午战争结束。日军未经直隶平原决战便达到了预期的侵略目的。
此后,中国人民为反对《中日马关条约》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台湾军民在刘永福等领导下自发组织起来,抵抗日军割占台湾,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见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甲午战争对远东战略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既占台湾,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资本主义经济以此为契机更加迅速发展起来,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而日本的崛起又改变了远东地区英、俄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0:12
甲午战争起因过程及结果:
近代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始于朝鲜。同治年间朝鲜与日本产生外交纠纷,朝鲜当时为清国藩属国,按公法,朝鲜外交应由其宗主国的我国主持,但由于我们的怕事,答复日本说“朝鲜内政我们一向不加干涉,任凭贵国自由交涉。”
于是日方与朝鲜交涉并订立合约,合约第一条称:日方承认朝鲜为自主国家,与日本拥有平等的主权关系。
光绪五年,英美德法四国要求与朝鲜通商互市,朝鲜*惊慌犹豫不决,李鸿章写密信给对方,让他们与各国签订条约。
光绪六年,中方驻日使节何如璋给总理衙门写信,要求主持朝鲜外交,并在朝鲜设置专门的办事大臣。李鸿章写信答复道:如果在暗地里对朝鲜实施保护还是在能力范围之内的,如果公开替朝鲜主持外交,不但朝鲜未必会听我们的话,反而会使各国把矛头指下我们,到时候骑虎难下粘在手里又甩不脱。
此三件事都是由于我方怕事怕麻烦一味退缩,从此使得包括日本以及世界各国从此不再承认朝鲜是我们的藩属国
光绪十一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天津条约》,约定如果将来朝鲜发生*,中日双方如要派兵前往,必须告知对方。从此朝鲜形式上成为中日双方共同保护的国家
光绪二十年三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在袁世凯的怂恿下向清廷请求援兵,于是5月初1李鸿章派出两艘军舰及1500人赶赴朝鲜,并按《天津条约》通知日方,日方也派兵赶赴朝鲜,到5月15日日方已经有5000人到达朝鲜。朝鲜*大为惊恐,当时东学党起义已经被*,朝鲜国王要求中方先撤兵给日方做个榜样,中方未允,和日方协商共同退兵,日方也不允,和中方协商共同干预朝鲜朝政。于是双方形成对峙
中方认为,朝鲜发生叛乱,中方作为宗主国有义务帮助*因此派兵是应该的,日方认为,既然认定朝鲜是自主国家,中国派兵帮助一个自主国家平定叛乱,不知意欲何为,所日方派兵前来防御也是应该的。
事后,中方又一味的继希望与英国*方面调停,而日方积极备战,到5月下旬日方已有一万多人陆续开赴朝鲜,并占领各大险要位置。于是战争打响,6月27日李鸿章奉命准备作战。
战争一开始,中方就在陆战上相继失利。马玉昆率领2000人走海路的运兵船被日本军舰袭击,运兵商船被击沉,我方阵亡700多人,护卫舰济远号被击中,管带方伯谦挂白旗下挂日本旗仓惶逃回旅顺。6月29日牙山失守,统帅叶志超率部退守平壤,并向上假称歼敌5000多人。
同时,来往在朝鲜之间日本兵船如梭子一般,中方军舰躲在威海卫军港里的的浅滩里游荡,并不袭击日本兵船。只是在有人参劾的时候才假意开出军港不到三五十里然后立即开回,然后慌称没有发现敌军踪迹。
八月十六日,日本军舰进*,中方海军提督丁汝昌摆开阵势迎敌。
说一下,这支海军舰队是当初洋务运动中花重金打造的一支海军,是当时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一支海军舰队,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脆弱。在当时的西方人眼中这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根本没人想到中方会战败。然而这支海军只练却没打算用,舰艇老化没有维护,火炮射程以及数量都不及日方,速度也不及日方快,炮弹准备更是不足。战争开始,中方摆*字型,日方摆成一字型,然后又瞬间改成太极阵,包中方包围起来,中方重炮轰击敌舰,距敌9里,射程不能中,然而日方却可以射程却可以打中我方。
战争过程不在赘述,大家都知道的差不多。
单说一下结果,中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或沉或夺或失火或投降,包括两艘主舰镇远和定远等5艘军舰一并投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1:47
慈禧听政年间,甲午战争前后 朝中恶人当道。李鸿章已经被打压的束手无策。从朝廷中拿不到军费,李打造的舰队虽然曾经亚洲第一,但是多年失修得不到维护,李鸿章明明知道自己的舰队当时已经无法与日舰队抗衡,而日舰的320炮早就图谋好攻击中国舰队,李并不想和日军展开鸡蛋碰石头的结果。但是朝廷恶人鼓动当政者极力要求李出兵。无奈啊。李鸿章没有可以责怪的地方。一生效忠朝廷。没有叛变。现在有人歪曲事实将什么谈判密信都扣在李头上,实在是无稽之谈。朝廷要做什么李顶多是个建言献策。被排挤疏远的李还有多少发言权?稍微懂点历史。都应该明白当时的情况是朝廷*问题。而不是李鸿章的问题。换成任何一个优秀军事家也都逃脱不了这个命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3:38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借机大举派兵入朝,朝鲜向清*求援。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中日甲午战争,9月,在黄海开展决战。中:致远号沉没
结束1895年,《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后来用3000万两白银赎回,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2亿白银,开放重庆,允许设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5:46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24257.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8:11
1894年7月~1895年4月,就要年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