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6 11:2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58
很多人似乎都以为察举制是“推荐当官”。其实错了。察举制也要通过考试。察举制,也考试。科举制,也考试。区别在哪里呢?考试资格。
察举制时代,州郡*负责推荐人选,通过考核之后就可以为官。董仲舒独尊儒术在制度上最大的影响,就在于将察举制的人才考核内容,由之前的各门学科几乎都可以要,统一改成了儒学。然后在几十年后形成了儒学独霸天下的局面,并在此后逐渐导致了汉朝倾覆。比如灭亡西汉的王莽就是因为笃信儒学,被儒家塑造为活圣人,然后以全民实名推荐的方式当了皇帝。董仲舒之前,汉代*的选拔很宽泛。
隋炀帝时代决心对此进行改革,加重考试的比重。我们常说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就是因为隋炀帝将考试的正规化规模化进行了加强。科举制在字面上其实描述了察举制的本质,就是分科举人,当然,科举制实际上是分科考人。而九品中正制则实际上是门阀世家的垄断评分,和察举制和科举制都不同。
科举制实际上是先选举人再考试。考试是关键。在唐宋时代,科举的先决条件和察举制类似,都是先要地方官“察举”人才,然后送到京师去考核。这两个步骤和察举制其实是一样的。最重大的区别就在于考试的组织程度。科举制考试的组织程度十分严密。但是最后科举制还是向着脱离皇帝掌控的方向飞驰。因为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皇帝都是一代一代的,而科举制运行则是三年一次无限循环连续不断的。这样,每过十几年都会有一个新手皇帝上台,这个时候旧的官僚集团就会压制他。而新入职的*,必须接受旧官僚集团的改造才能升迁。这样官僚集团是一体的,连续性很强的,但是皇帝没有连续性。君主制不适合长期治理的地方就在这里:无法驾驭国家官僚体系这头猛兽。
科举制本质上是对九品中正制的叛逆,是社会集团争夺权力的必然结果。九品中正制时代,寒门庶族和豪门士族爆发了激烈的斗争,引发了连续的*危机。这就是因为社会上的实际的实力派要求分享权力。科举制就是解决九品中正制对权力的垄断问题的。
隋唐时代的科举制,仍然要求地方举荐。距离察举制还比较近,距离九品中正制就有了方向不同。到了明代,科举制就彻底转变为权力分享。秀才、举人可以从民间角度直接干涉行政,参政议政,甚至决定*仕途、重大决策。进士直接就参政执政。清代在明代这个*上面又加了一个八旗贵族,形成了类似英国上议院和下译院、美国元老院和众议院的二元执政*。科举制是权力的一次大扩散,但是这次扩散是有限度的,只针对特定意识形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58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59
察举制主要是通过地方官来推选当地的人才,普通人的机会非常少,而且一切全凭地方官的个人看法,十分不公平,而科举制则打破了这种制度,唯才是用,是很大的进步。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59
科举制就是通过考试来进行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则是通过地方*推荐人才,所以平民子弟想要当官,科举制是最合适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5:00
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出人才,这是凭借自己的真实力量,察举制是地方*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