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嗟来之食常用来表示有骨气的人,意思跟它相近的成语还有哪些,涉及的人物都有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6 13:5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2:24
例一、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墨胎氏。孤竹*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滦县等地)。孤竹君生前立三儿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出走,欲让位给兄长伯夷。
伯夷也不愿作国君而逃避。后来二人在路上相遇,闻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以为不仁,极力劝谏。武王不听,决意灭商。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野果为生。
例二、苏武留胡
苏武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国汉朝人。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单于发现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又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也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例三、丹心照汗青
在国家民族危亡紧急时刻,文天祥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对投降派和奸佞之徒从不留情。1259年,元军渡江围鄂州,皇帝宠幸的内侍董宋臣怂勇宋帝迁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斩董宋臣。
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军大将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吕师孟为后部尚书,投降气氛一时弥漫京城,文天祥又上书乞斩吕师孟,以稳军心。
文天祥被俘后,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例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天保时诸元帝室近者多被诛戮。公元550年,东魏的孝静帝*让位给丞相高洋后被毒死。高洋同时还杀害他的儿子及所有亲属以斩草除根。后扬言杀他的远房宗族。元景皓表示“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被杀头也不愿改元姓高。他宁愿高贵地死去,也不愿屈辱地活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2:24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陶渊明,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是比喻为人不庸俗,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句吐露了李白在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2:25
宁死不屈,不为五斗米折腰,傲骨铮铮,高风亮节,永不服输,誓不低头,不屈不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2:25
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陶渊明,《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2:26
临死不屈,誓不低头,傲骨铮铮,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