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6 14: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5:07
慧岳《天台教学史》第二章(摘录)
“即”是指不二义(体一),但在修证的进程上,方便分为六段(用异)的阶位。换言之:其所证在名目上,虽有深浅之分,但其理体,却是不二(即)。因为具六阶段的差别,才能显明凡圣的不同(事异),然其理体是平等(理造),且焦点是置于平等上而分差别,故称为“六即”。但唯知“即”而不悉“六”,是属坚执于理的“生佛一如,迷悟不二”,则容易生起自认为与佛无异的增上慢!若只知“六”而不悉“即”,则易生自卑感!故前者属暗证禅者,不悉教门的位次;后者是局限于文字,昧于本具的理体,竟是空劳,于道无益。是以智者大师,为辅救两者间的获益,了知证果的阶位,特立六即而显明凡圣的始终(六阶段),并理体的初后不二(即)为旨趣。所谓六即是: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
A理即佛:是指一切众生,悉具佛性,性相常住,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但迷的众生,虽是具真如佛性之理,因为缺乏解行证的总用,故无法证得。在《摩诃止观》卷一(大正46·10b)说:“理即者,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议。如上说:三谛一谛、非三非一、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亦复如是,是名理即菩提心。”
“理即”是指“理即佛”(菩提心),在表面看来,唯针对理而无惑业苦,然其实际,却是: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都不离实相,故事用的惑、业、苦三障的显现,即本具理性,当体即佛。
B名字即佛:然虽在日常中,不离一切理,却迷于理,现由善友,或依经论而了解一实菩提之理,乃属知识上的言教了解,故云名字。在《摩诃止观》(同上)说:“名字即者,理虽即是日用不知,以未闻三谛,全不识佛法,如牛羊眼不解方隅,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菩提。”
于此证明名字是属口耳所闻的学问,如刻字者,唯会刻字而不知其义理似的,故名字即,是属尚未证入实践修观的理体,但却已发菩提心,或云:发菩提心位。
C观行即佛:或云:观行五品位。依教法修行,证悟心观,获得理与慧相应,明了其所言、所行的所证位。这在圆教八位是属弟子五品位,若依《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所说,即:“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为五品位。所谓:兼行六度,是指:专修理观为心,以六度为助行。正行六度是:戒清净,乃至利根智慧,问答无碍,得自行、化他,而以专修六度为正行,具足观心,获事理不二,将事六度相,悉能融会于不二,遂能伏五住地(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烦恼(等于别教十信位)。然智者大师的晚年,自说已证“弟子五品位”。
上述的理即、名字即,尚未入外凡位,至观行即,才称是外凡位。相似即,始能称为内凡位。
D相似即佛:明静止观,得六根清净,断除见思、尘沙惑,唯能降伏无明惑,即相似于真证──圆教内凡十信位(别教三贤)。因眼能彻见三千世界的内外,耳能彻闻三千世界的音声等,得获六根的胜用,任运显现,故云“六根清净位”。
E分证即佛:或云分真即。断一份无明,证一份法身,即能显自家宝,而呈现真如,且于普门示现,行利他济度的事业。本来,菩萨的阶次,具四十一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一生补处)。
F究竟即佛:是智断的*位。永别无明烦恼,妙证涅盘,显现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净土。
上述的六即说之思想,是以《菩萨璎珞本业经》的五十二位说为骨干,并以《华严经》的“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为依据,将初位上的圣位,随所断的无明,分为四十二品,亦以别教的妙觉为十行中的第二行,特以圆教的极果,远置于第四十二位,这种论法,纯系智者大师的独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