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6 12: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4:19
桓温去世之后,桓氏开始内讧,以王谢为代表的豪门士族联合皇族,开始了对桓氏的打压。
这种打压是从徐州开始的,桓温是徐州刺史,他刚一去世,徐州刺史就不由桓氏成员担任,而是换成了王坦之。
温薨,坦之与谢安共辅幼主,迁中书令,领丹杨尹。俄授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镇广陵。——《晋书》·卷七十五·列传第四十五
如果桓氏团结一致对外,无论是王谢还是皇族,都不敢轻易招惹桓氏,选拔新的徐州刺史居然敢不尊重桓氏的意见,那就是给自己找别扭。但今时不同往日,桓氏经过内讧之后,权力已经开始大幅度缩水。
按照史书的说法,桓冲对此表现得非常大气,不但毫无怨言,反而表示愿意让出更多权力。面对桓冲这种大气举动,豪门士族和皇族都是一片喝彩声和欢呼声。
这当然是事实,但这只是表面的事实。如果我们能够用博弈论的眼光来看历史,就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在皆大欢喜的表面下,通常都隐藏着你死我活的斗争。
桓冲恨不恨王坦之和谢安?当然恨啊。这两个人的吃相很难看,桓氏之所以会衰弱,他们二人就是重要推手。
但桓冲绝不敢动手除掉王坦之和谢安,因为杀人容易善后难。早在桓温病重的时候,桓冲就请示过桓温,应该怎么处置王谢二人。桓温去世之后,桓氏成员也纷纷要求桓冲除掉王坦之和谢安。
但桓温要求桓冲保持冷静,桓冲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哥哥的说法是对的。
初,冲问温以谢安、王坦之所任,温曰“伊等不为汝所处分”。——《晋书》·卷九十八·列传第六十八
桓温不敢杀王坦之和谢安,是因为担心引发东晋帝国内讧,最终被前秦帝国渔翁得利。
桓冲不敢杀王谢,应该也有类似的担心。但桓冲忘记了一点,朝堂之争重在气势。当初桓温虽然不敢杀王谢,但他依然引军到了扬州附近,向王谢证明自己也不是好惹的。
可桓冲却没有这种魄力,面对王谢的进*只是步步退让。按我的理解,桓冲应该是想通过效忠于司马皇族的办法,强行分化皇族和王谢等豪门士族,三方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平衡。
王谢似乎预料到了桓冲的反应,所以谢安极力邀请太后褚蒜子出来听政,双方围绕皇族开始了新一轮博弈。
太后诏曰:“王室不幸,仍有艰屯。览省启事,感增悲叹。内外诸君并以主上春秋冲富,加蒸蒸之慕,未能亲览,号令宜有所由。苟可安社稷,利天下,亦岂有所执,辄敬从所启。但暗昧之阙,望尽弼谐之道。”于是太后复临朝。——《晋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
谢安这一招非常厉害,因为桓冲是扬州刺史。但由于东晋帝国的**就在扬州,这里本就是豪门士族云集的所在。现在的情形是:太后褚蒜子听政,王彪之和谢安参政,而褚蒜子又是谢安的堂侄女。在这种局面下,桓冲这个扬州刺史能有多大分量,是需要打个问号的。
过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徐州刺史王坦之病逝。当桓冲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刻决定前往徐州担任刺史。于是桓冲找到谢安,希望辞去扬州刺史的职位。
对于桓冲的这种心理,我非常理解。扬州这地方是标准的“水深王八多”,桓冲在这里做刺史,一定是处处受制。但桓冲忽略了一点:扬州刺史虽然处处受制,但他是桓氏在东晋帝国**的唯一落脚点。用一个徐州刺史的职务,就能把桓氏彻底排挤出**,谢安等人这份买卖怎么算都不亏。
桓氏也有明白人,他们都觉得这笔交易亏大发了,于是立劝桓冲不要这样做。但桓冲去意已决,一门心思想去徐州重新发展。
谢安以时望辅政,为群情所归,冲惧*,宁康三年,乃解扬州,自求外出。桓氏党与以为非计,莫不扼腕苦谏,郗超亦深止之。冲皆不纳,处之澹然,不以为恨,忠言嘉谋,每尽心力。——《晋书》·卷七十四·列传第四十四
先丢徐州,又用扬州换徐州,荆州和豫州还在手上。从表面上看,桓氏似乎还有一战之力,但王谢等豪门士族并未放弃打压桓氏。
王谢等豪门士族与皇族再度携手,加强了国丈王蕴的军政地位。王蕴出自太原王氏,本就权势极大,现在又在朝堂上获得了支持,立刻开始对桓冲出手。
谢安谓蕴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宜依褚公故事,但令在贵权于事不事耳。可暂临此任,以纾国姻之重。」于是乃受命,镇于京口。——《晋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六十三
王蕴气势汹汹,桓冲的徐州刺史也当不安生,过了一年左右,他就把徐州刺史的职位给丢了。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荆州刺史桓豁去世,他是桓冲的哥哥,也是桓氏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之一。以王谢为首的豪门士族趁着这个契机,总算是成功地将桓氏*到了荆州。
在豪门士族和皇族看来:桓氏的影响力必须局限于荆州,如有必要还可以给他们江州,但扬州、徐州和豫州必须让出来。这三个州在东晋帝国的东部,而荆州和江州在东晋帝国的西部。
大家一定有个疑问:桓冲愿意支持皇族,皇族为什么无视桓冲的示好,反而一门心思地打压桓氏呢?
原因无他,只怪桓温遗留的军政资源过于庞大,皇族没有丝毫安全感。只有极大地削弱桓氏,东晋帝国才可以重新形成平衡的格局。
在新的平衡格局之下,桓氏依然是东晋帝国举足轻重的豪门之一,但他们已经失去了威胁皇权的实力。以王谢为首的豪门士族终于停止了对桓氏的打压,因为他们也不敢过分*迫桓氏。
兔子急了也是会咬人的,现在的桓氏只剩一个荆州,退无可退。如果非要强迫他们把荆州也交出来,谁敢保证他们不会直接造反呢?真到了那个地步,东晋帝国不还是要陷入战乱之中吗?
前秦帝国在北边虎视眈眈,如果苻坚看到这一幕,恐怕晚上睡着了都会笑醒。
再者,无论是桓冲还是谢安,其实都没有桓温那样的野心。他们斗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决定摒弃前嫌。尘埃落定之后,大家还要过日子的,不是吗?
桓冲不计前嫌,谢安不为已甚,但桓氏的某位有心人却忘不了这种耻辱。
当桓冲离任扬州刺史的时候,扬州的文武百官与桓冲告别,一个孩子却掩面哭泣。
年七岁,温服终,府州文武辞其叔父冲,冲抚玄头曰:“此汝家之故吏也”玄因涕泪覆面,众并异之。——《晋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六十九
当时是公元375年,那个孩子只有七岁。但我相信他已经很懂事了,他知道自己的家族失去了什么,他也知道自己为何痛哭。
童年阴影是最难抹去的,那个掩面哭泣的早晨,或许已经成为了那位少年挥之不去的梦魇。
第一回合,桓温把整个东晋帝国压在地上打;第二回合,整个东晋帝国联合起来把桓氏压在地上打。
等我长大之后,咱们再开始第三回合,一决胜负!